《杂题四首》

时间: 2025-01-19 19:49:11

檐溜停清泻,林声息怒号。

水浮秋色远,山带夕阳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檐溜停清泻,林声息怒号。
水浮秋色远,山带夕阳高。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秋天的自然景色:屋檐的雨水静静地流淌,林间的声音不再怒吼。水面映出远方的秋色,山峦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高耸而壮丽。

注释:

  • 檐溜:屋檐下的雨水滴落。
  • 清泻:清澈的水流倾泻而下。
  • 林声:树林中的声音,这里指风吹过树木的声音。
  • 息怒号:停止了愤怒的呼啸,形容林间的声音平静下来。
  • 水浮:水面上漂浮,形容水面上反射的景象。
  • 秋色:秋天的景色,通常表现为金黄、丰收的状态。
  • 山带:山峦的轮廓被夕阳照亮,带有夕阳的色彩。
  • 夕阳高:夕阳高挂,形容日落时的景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子翚,宋代诗人,生于北宋时期,字德修,号怀素,擅长诗词,作品多描绘自然景物,情感真挚,语言清丽。

创作背景:这首诗可能是在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游历山水之间,感受到自然的宁静与美好,因而写下这几句,表达对秋天的赞美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刘子翚的《杂题四首》以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秋天的宁静与美丽。首句“檐溜停清泻”描绘了雨水在屋檐滴落时的轻盈与清澈,带给人一种清新的气息。紧接着,诗人通过“林声息怒号”展现出林间的静谧,仿佛一切喧嚣都已平息,令人感受到自然的和谐。

“水浮秋色远”这一句则引导读者的视线投向水面,水面如镜,映射着远处的秋色,给人以无限的遐想。最后一句“山带夕阳高”则将视角转向山峦,夕阳的余晖洒在山头,形成一幅壮丽的自然画卷,展现出诗人对美好自然的向往与依恋。

整首诗以清新而平和的语调,描绘出秋天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受,给人以心灵的宁静与美的享受。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檐溜停清泻”:诗人描绘雨水滴落的声音,给人一种轻盈、清新的感觉。
    2. “林声息怒号”:林间的声音由喧闹变得宁静,展示出环境的变化与平和。
    3. “水浮秋色远”:水面映射远方的秋色,体现了自然景色的融合与和谐美。
    4. “山带夕阳高”:夕阳洒在高山上,形成壮丽的景象,给人以深远的意境。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水面比作镜子,映照出秋色。
    • 拟人:林间的声音被赋予了“怒号”的特点,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
    • 对仗:整首诗句对仗工整,音韵和谐,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情感。

意象分析:

  • 檐溜:象征着细腻与清新,代表着自然的细节。
  • 林声:代表自然的声音,体现生命的活力。
  • 秋色:象征着丰收与成熟,寓意美好与希望。
  • 夕阳:象征着温暖与宁静,表现了一种归属感和安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檐溜停清泻”中的“清泻”指的是什么? A. 凉爽的风
    B. 清澈的水流
    C. 明亮的阳光

  2. 整首诗的主题主要是关于: A. 对战争的反思
    B. 对自然的赞美
    C. 对人生的感慨

  3. “山带夕阳高”中的“带”字表示的是: A. 拖着
    B. 包围
    C. 连接

答案:1.B 2.B 3.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孟浩然的《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与刘子翚的《杂题四首》,两者都描绘了秋天的自然景色,但王维的诗更注重于山水的意境与哲理,而刘子翚的诗则更偏向于描绘细腻的自然景象和情感的流露。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古典诗词赏析》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