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寺见牡丹》
时间: 2025-01-04 10:10:0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山寺见牡丹
作者: 刘子翚 〔宋代〕
倦游曾向洛阳城,
几见芳菲照眼新。
载酒屡穿卿相圃,
傍花时值绮罗人。
十年客路惊华发,
回首中原隔战尘。
今日寻芳意萧索,
山房数朵弄残春。
白话文翻译:
我曾倦于游历,来到过洛阳城,
在那里几次见到新鲜的花朵绽放。
我多次携酒走进你的花圃,
在花旁时常遇到绮丽的女子。
十年来的客旅让我惊叹于花开的美丽,
回望故乡的中原,却隔着战火的尘埃。
今天寻觅花香,心中却感到萧索,
山间的房子里只剩几朵花,残春已去。
注释:
- 倦游:疲惫的旅行,指游历的疲惫。
- 芳菲:美好的花香和花朵,形容春天的景象。
- 卿相圃:指“卿”的花圃,卿是对女性的称呼,表达对美人的向往。
- 绮罗人:指美丽的女子,身穿华丽的衣饰。
- 客路:指旅途,漂泊的生活。
- 华发:花开,指繁华的盛景。
- 战尘:战火带来的尘埃,象征战乱带来的创伤与隔离。
- 弄残春:玩弄春天的余韵,表达对春天的留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子翚,字季和,号泠然,宋代诗人。其诗风清新脱俗,擅长描绘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他的作品常带有淡淡的忧伤和对生活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宋代,正值战乱频仍的时期。诗人经历了漫长的旅行,目睹了许多美丽的花景,但内心却因战乱而感到惆怅,反映出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诗歌鉴赏:
《山寺见牡丹》是刘子翚的一首描绘春天花景的诗,表面上表达的是对牡丹的赞美与赏析,实则流露出诗人内心的惆怅与无奈。诗的开头,诗人提到自己曾倦于游历,说明他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与洛阳城的芳菲相对比,暗示出他对美好时光的渴望和失落。
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描述了自己多次在花圃中与美丽女子相遇,充满了生活的乐趣与闲适。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十年的旅程让他感受到的更多是华发已新,回望故乡却是战尘满目,生动地反映出战争带来的苦痛与无奈。
最后,诗人寻芳的意图却因“意萧索”而变得苍白,山房中仅剩的几朵牡丹,更是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残酷与无情。整首诗通过描绘花景的美丽与对比,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的渴望与对现实的深刻思考,情感细腻而深刻,触动人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倦游曾向洛阳城:诗人表达了自己曾游历洛阳,心生疲惫。
- 几见芳菲照眼新:在洛阳,见到春花烂漫,眼前一亮。
- 载酒屡穿卿相圃:携酒多次游玩花圃,暗示轻松的社交生活。
- 傍花时值绮罗人:与花相伴时常遇到华丽的女子,生活的乐趣。
- 十年客路惊华发:十年的漂泊,让他惊叹花开的美丽。
- 回首中原隔战尘:回望故乡,却是战乱的尘土覆盖。
- 今日寻芳意萧索:如今寻花的心情却是萧索,感到失落。
- 山房数朵弄残春:山中的房子里仅剩几朵花,象征春天的残留。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比过去的美好与现在的萧索,表现时间的无情。
- 意象:牡丹象征着美丽与繁华,战尘则代表着痛苦与无法回归的往昔。
主题思想: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现实的无奈,表达了战乱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牡丹:象征着繁华与美丽,代表着生命的美好。
- 山寺:象征着宁静与内心的寻求,反映诗人内心的追求。
- 战尘:象征着历史的伤痛,代表着对故乡的思念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曾倦于哪个城市的游历?
A. 南京
B. 洛阳
C. 长安
D. 杭州 -
诗中“绮罗人”指的是?
A. 丑陋的人
B. 美丽的女子
C. 诗人自己
D. 战士 -
诗人对过去的美好时光有何感受?
A. 忘记
B. 怀念与失落
C. 笑笑而过
D. 无所谓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春望》与《山寺见牡丹》均涉及对春天的描绘与对战乱的感慨,前者更侧重于对家国的忧虑,而后者则通过花的对比展现内心的失落。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选》
- 《刘子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