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门》

时间: 2025-01-19 19:01:40

柴门深闭岂须开,谓可张罗亦陋哉。

闲听竹间幽鸟语,绝胜门外俗人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柴门深闭岂须开,
谓可张罗亦陋哉。
闲听竹间幽鸟语,
绝胜门外俗人来。

白话文翻译

这扇柴门深深地关闭,根本不需要打开,
因为我觉得为了迎接客人而张罗是多么低俗啊。
我宁愿在这里闲听竹林间幽静鸟儿的鸣叫,
这比门外那些世俗的人要美好得多。

注释

  • 柴门:用柴木制成的门,通常象征朴素和隐逸。
  • 深闭:紧紧关闭,不轻易打开。
  • 张罗:招待、安排。
  • 陋哉:形容事物的低俗和不体面。
  • 幽鸟:指幽静环境中的鸟儿,象征自然的恬静。
  • 俗人:指世俗的人,通常与繁杂的生活和琐事相关。

典故解析

在中国古代文人中,隐居生活常常被视为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诗中的“柴门”代表了隐逸的生活,反映了诗人对世俗纷扰的反感。与之对应的“幽鸟”则象征着自然的宁静与纯粹,反映出诗人对简朴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郑刚中(生卒年不详),宋代诗人,知名于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对隐逸生活的推崇。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致,表达对世俗生活的淡泊态度。

创作背景

《杜门》作于宋代,是郑刚中对隐居生活的一种赞美。此时的社会充满了官场的纷争和商业的喧嚣,诗人选择隐居,以求得内心的宁静与清明。

诗歌鉴赏

《杜门》通过对“柴门”的描绘和内心世界的表述,展现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然宁静的渴望。诗的开头以“柴门深闭岂须开”表明了诗人对纷扰社交的拒绝,强调了内心的独立与自足。接下来的“谓可张罗亦陋哉”则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对迎合世俗的鄙视,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

随着诗歌的深入,诗人转向对自然的赞美,“闲听竹间幽鸟语”,这一句描绘了一个宁静的自然环境,恰如其分地传达了诗人此刻的心境。最后一句“绝胜门外俗人来”,不仅强调了自然之美的无与伦比,更深刻地反映出诗人对世俗人群的拒绝和对自我内心宁静的追求。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既有对自然美的赞颂,也有对繁华世俗的反思,体现出一种深邃的哲理和审美情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柴门深闭岂须开:诗人不需要打开门迎接客人,表示对外界的拒绝。
  2. 谓可张罗亦陋哉:认为为迎接客人而忙碌是低俗的,表达对世俗交往的鄙视。
  3. 闲听竹间幽鸟语:选择静静地倾听竹林中的鸟鸣,显示对自然的向往。
  4. 绝胜门外俗人来:自然的宁静和美好胜过门外的世俗人事。

修辞手法

  • 对仗:首句与次句形成对照,强调内心的独立。
  • 比喻:将“幽鸟”作为自然宁静的象征,反衬世俗的喧嚣。
  • 排比:通过并列的方式增强表达的力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反映出对世俗纷扰的厌倦,展现了自然之美的至高无上。诗中透出一种淡泊明志、追求内心宁静的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柴门:象征隐逸和朴素的生活。
  • 幽鸟:代表自然的宁静和纯粹,传达诗人的内心情感。
  • 竹间:竹子象征高洁与坚韧,体现诗人对高尚品格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柴门深闭岂须开”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渴望社交
    • B) 对世俗的拒绝
    • C) 对财富的追求
  2. 诗中“幽鸟”代表了什么?

    • A) 繁华的生活
    • B) 自然的宁静
    • C) 交际的必要
  3. 整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追求名利
    • B) 隐逸生活的向往
    • C) 对权力的渴望

答案

  1. B) 对世俗的拒绝
  2. B) 自然的宁静
  3. B) 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同样表达隐逸与自然的主题。
  • 李白的《月下独酌》:展现孤独与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比较郑刚中的《杜门》和王维的《鹿柴》,两者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的疏离,但《鹿柴》更加强调山水之美,而《杜门》则侧重于内心的宁静与自足。

参考资料

  • 《宋诗选》:详细收录了宋代诗人的作品及其背景。
  • 《中国古代诗词研究》:对古代诗词的各种流派及其特征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