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宿长芦寺下四绝
作者: 郑刚中 〔宋代〕
风伯清尘过浙西,
随春万骑拥旌旗。
野人不识巡方意,
惊跸还忧为虏移。
白话文翻译:
风伯把浙西的尘土吹散,
春天来了,万骑齐聚,旗帜招展。
乡下人不懂巡逻的用意,
见到车马感到恐慌,担心会被敌人迁移。
注释:
字词注释:
- 风伯:风的神灵,古代文人常用来拟人化风。
- 清尘:清扫尘土,形容风吹走尘埃。
- 浙西:指浙江省的西部地区。
- 万骑:指众多的骑兵,形容队伍庞大。
- 旌旗:指军队或官员的旗帜。
- 巡方:巡逻的意思,指巡查边境或特定区域。
- 惊跸:惊扰马车或行人。
- 虏移:担心被敌人抓走或迁移。
典故解析:
- 此诗未直接引述特定典故,但“风伯”与“万骑”均反映出古代战场的气氛,体现了士人对国家安全的关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郑刚中,字宗道,号谦庵,宋代著名的诗人,生于南宋时期,作品多以描写自然景色及社会时事为主,风格清新,语言简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战乱时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忧虑以及对乡民无知的感慨,反映了社会动荡与人们生活的艰难。
诗歌鉴赏:
《宿长芦寺下四绝》是一首反映社会动荡和乡民无知的诗歌。诗中通过生动的描绘风、春、骑兵以及乡人的反应,展现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深刻思考。
在首句“风伯清尘过浙西”中,诗人用“风伯”这一拟人化的形象,不仅描绘了气候变化,也象征着社会的动荡。在接下来的“随春万骑拥旌旗”中,诗人描绘了春天的生机与军队的集结,形成鲜明对比,既展现了自然的美好,也暗含了战争的隐忧。
在后两句中,诗人通过乡人的恐惧反映了无知与无奈。“野人不识巡方意”,乡民对巡逻的目的毫不知情,表现了他们对动荡局势的无力感。而“惊跸还忧为虏移”则强调了战乱给普通人带来的直接影响,表现了诗人对民生的关注与忧虑。
整首诗以凝练的语言,深刻的意象,展示了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关切,以及对无辜百姓生活境况的同情,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风伯清尘过浙西:风神清扫尘埃经过浙江西部,暗示风的力量与变化。
- 随春万骑拥旌旗:春天的到来伴随着众多骑兵和旗帜,显现出盛大的场面。
- 野人不识巡方意:乡下人对此没有了解,反映出对外部环境的无知。
- 惊跸还忧为虏移:他们因马车的出现而感到恐慌,担心会被敌军掳走。
修辞手法:
- 拟人:将风拟为“风伯”,赋予其生命和情感。
- 对仗:如“万骑拥旌旗”与“惊跸还忧”,形成了整齐的对称结构。
- 比喻:将自然现象与人事结合,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战乱与乡民的无知,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关注以及对无辜百姓命运的同情,展现了深刻的社会责任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风伯:象征变化与无常。
- 万骑:代表军队的庞大与威胁。
- 旌旗:象征权力与统治。
- 野人:体现无知与无助。
这些意象结合在一起,传达出一种对社会变迁的深刻反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风伯”在诗中指的是: A. 风的神灵
B. 春天的使者
C. 战争的象征
D. 乡下人的称谓 -
诗中“惊跸还忧为虏移”表达的意思是: A. 乡民对马车的好奇
B. 乡民对战乱的恐慌
C. 乡民对春天的期待
D. 乡民对巡逻的理解 -
诗的主题主要是: A. 自然的美
B. 战争的残酷
C. 乡民的无知与无奈
D. 对权力的追求
答案:
- A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关注战争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 李白的《将进酒》:探讨人生与战争的关系。
诗词对比: 郑刚中的《宿长芦寺下四绝》与杜甫的《春望》均表现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但郑刚中更侧重于乡民的恐惧,而杜甫则强调了作为诗人的责任感与自我反思。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经与唐诗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