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去杭十六年而复来留二年而去平生自觉出处》
时间: 2025-01-04 10:38:2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予去杭十六年而复来留二年而去平生自觉出处
当年衫鬓两青青,强说重临慰别情。
衰发只今无可白,故应相对话来生。
出处依稀似乐天,敢将衰朽较前贤。
便従洛社休官去,犹有闲居二十年。
在郡依前六百日,山中不记几回来。
还将天竺一峰去,欲把云根到处栽。
白话文翻译:
我离开杭州已经十六年,这次回来又停留两年,想起自己的一生,似乎有些感慨。
当年我和你们青涩的样子,如今我勉强说再见来安慰离别的情绪。
我的头发如今已无可再白,应该对面相对,聊聊来生的事。
我在这里的出处依稀有些像乐天(李白),怎敢将自己衰老的样子与前贤相比呢?
我便从洛社辞去官职,仍然闲居了二十年。
在这个郡里待过六百天,山中不记得有多少次回来了。
我还要把天竺山的一峰带走,想把云根到处栽种。
注释:
- 衫鬓:指衣服和鬓发,形容年轻时的样子。
- 重临:再次来到,重返。
- 慰别情:安慰离别的情绪。
- 乐天:李白的号,形容诗人洒脱、乐观的风格。
- 洛社:指洛阳,苏轼曾在此地任职。
- 闲居:指悠闲地生活,没有官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奔放的气魄,也有细腻婉约的情感。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苏轼离开杭州十六年后,他在此期间经历了许多波折与磨难,诗中透出对过去岁月的追忆与感慨,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苏轼的这首诗以离别为主题,表达了他对青春流逝的感慨和对人生经历的反思。诗中通过“衫鬓两青青”的描写,勾起了对往昔青春的追忆,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随着年岁的增长,衰老的迹象愈发明显,这使得他不得不面对生命的无常与变迁。“衰发只今无可白”一句,既是对自身衰老的自嘲,也是对过往光阴的深切怀念。
同时,诗中提到的“出处依稀似乐天”,让人联想到李白的洒脱风范,苏轼则表现出一种谦逊和自省的态度,承认自己与前贤的差距。诗的最后,苏轼不仅回顾了自己在官场的经历,还表达了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展现出他追求自由、宁静的心态,体现了他在困境中仍然保持乐观的精神。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予去杭十六年而复来留二年而去平生自觉出处:诗人已离开杭州十六年,再次归来,感慨自己的人生经历。
- 当年衫鬓两青青,强说重临慰别情:回忆起当年青涩的样子,重返故地,试图以言语安慰离别的伤感。
- 衰发只今无可白,故应相对话来生:自己已无白发,但与友人相对,聊聊来生的期许与希望。
- 出处依稀似乐天,敢将衰朽较前贤:对比自己与李白,不敢自夸,表现出谦逊。
- 便従洛社休官去,犹有闲居二十年:辞去官职后,选择了闲暇的生活,享受自然的安宁。
- 在郡依前六百日,山中不记几回来:在这个地方待了六百天,对往返山中的次数已无从记忆。
- 还将天竺一峰去,欲把云根到处栽:想要带走天竺山的一部分,种下希望与理想。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青春比作“衫鬓”,直观生动。
- 对仗:运用对仗的技巧,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通过“话来生”来体现诗人对未来的希冀。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对青春记忆的追忆,以及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展现了苏轼豁达乐观的精神风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象征青春、活力。
- 衰发:象征衰老、时间的流逝。
- 云根:象征希望、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离开杭州多少年后再归来? A. 10年
B. 16年
C. 20年 -
诗中提到的“乐天”指的是哪个诗人? A. 杜甫
B. 李白
C. 白居易 -
诗人对衰老的态度是? A. 忧伤
B. 自嘲
C. 无所谓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赤壁赋》:苏轼另一篇经典作品,展现了对历史的思索与自然的感悟。
- 《饮湖上初晴后雨》:同样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人生的哲理。
诗词对比:
- 比较苏轼与李白的风格:李白多以豪放洒脱见长,而苏轼则更显细腻和沉稳,二者在表达对时间与生命的感慨时,各有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情感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