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和陶答庞参军六首》
丱妙侍侧,两髦丫分。
歌舞寿我,永为欢欣。
曲终栖然,仰视浮云。
此曲此声,何时复闻。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美丽的场景,女孩们在我身边侍奉,两个马尾辫分开。她们歌舞着祝福我,让我永远快乐。可是曲子结束了,我抬头仰望浮云。这段音乐和声音,不知道何时才能再次听到。
注释
- 丱妙:指年轻美丽的女子,形容其姿态优雅。
- 两髦:两个马尾辫,形容女子的发型。
- 歌舞寿我:歌舞为我祝寿,表达高兴和庆祝的情景。
- 栖然:安静地停留、栖息。
- 浮云:天空中的云,象征着自由和变化。
典故解析
此诗中提到的“歌舞”,在古代通常与宴会、庆祝活动相关。古人常以歌舞来祝贺长寿和幸福,反映了社会生活的一部分。诗中“浮云”则可以引申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古人常用云来象征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6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奔放的特点,也有细腻、婉约的风格。
创作背景
《和陶答庞参军六首》是苏轼响应庞参军的邀请而作,旨在表达对朋友的祝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首诗写于苏轼被贬期间,心中虽有感伤,但仍然借助歌舞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一个欢乐的场景,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福。诗中“丱妙侍侧,两髦丫分”用生动的形象描绘了年轻女子的美丽与活力,令人感受到青春的朝气。而“歌舞寿我,永为欢欣”则表达了对生活的欣赏和对欢乐时光的珍视。整首诗虽有结束之感,但最后一句“此曲此声,何时复闻”则流露出对美好时光流逝的惆怅,营造出一种时光荏苒、不可逆转的感慨。
在修辞手法上,诗人运用了对仗和比喻的手法,使语言更加生动,令人印象深刻。整首诗在欢快与惆怅之间游走,展现出一种复杂而又真实的情感,突显了苏轼对生活的深刻观察和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丱妙侍侧:描写女子的美丽,侧面展示出友谊的温暖。
- 两髦丫分:生动的形象,使读者能感受到青春的活力。
- 歌舞寿我:直接表达对欢乐的追求,强调了庆祝的氛围。
- 永为欢欣:寄托了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 曲终栖然:暗示着欢乐的时光终将结束,流露出无奈。
- 仰视浮云: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 此曲此声:强调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 何时复闻:表达了对再度相聚或重温往事的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浮云”来象征生命的短暂与无常。
- 对仗:如“歌舞寿我,永为欢欣”,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拟人:将曲声视为可感知的存在,增添了情感的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欢乐时光的珍视与对流逝时光的感慨。诗人在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时,也流露出对人生无常的思考,展现了他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对友谊的珍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丱妙:象征青春美丽,代表着生命的活力。
- 浮云: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
- 歌舞:象征着庆祝和欢乐,反映社会生活的乐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丱妙侍侧”中的“丱妙”指的是什么? A. 美丽的女子
B. 年老的男子
C. 小动物
D. 花草 -
诗中提到的“浮云”象征着什么? A. 快乐
B. 忍耐
C. 时间的流逝
D. 财富 -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感慨? A. 生活的艰辛
B. 美好时光的流逝
C. 自然的美丽
D. 战争的残酷
答案
- A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陶渊明《饮酒》
诗词对比
比较苏轼与陶渊明的诗歌风格,苏轼的诗常带有激情与对生活的热爱,而陶渊明则更倾向于隐逸与对自然的向往。两者在对生活的解读上,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和情感表达。
参考资料
- 《苏轼诗词集》
- 《宋代文学史》
- 《古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