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洪泽中途遇大风复还》
时间: 2025-01-19 21:27:3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发洪泽中途遇大风复还
作者:苏轼
风浪忽如此,吾行欲安归。
挂帆却西迈,此计未为非。
洪泽三十里,安流去如飞。
居民见我还,劳问亦依依。
携酒就船卖,此意厚莫违。
醒来夜已半,岸木声向微。
明日淮阴市,白鱼能许肥。
我行无南北,适意乃所祈。
何劳弄澎湃,终夜摇窗扉。
妻孥莫忧色,更有箧中衣。
白话文翻译
忽然之间,风浪如此猛烈,我想要安然回家。
挂起帆,向西行驶,这个决定并没有错。
洪泽水面宽广,流速如飞。
乡民见我回来了,关心地问候,情意绵绵。
携带酒水在船上出售,这意图不错,岂能违背。
醒来时已过半夜,岸边树木的声音微弱。
明天去淮阴集市,白鱼一定很肥美。
我行走无所谓南北,只求随心所欲。
何必去追逐波澜,整夜摇动窗扉。
妻儿不必担忧,还有箧中衣物。
注释
- 洪泽:指洪泽湖,位于今江苏省。
- 白鱼:白鱼是一种美味的淡水鱼,诗中提到其肥美,代表丰收。
- 箧中衣:指诗人心中有底,不必担心家中衣物短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苏州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及政治家。他以其豪放的个性和深厚的艺术造诣,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苏轼的旅行途中,反映了他在自然环境的变幻中对生活的沉思与感悟。诗作中展示了苏轼对家人的关心及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发洪泽中途遇大风复还》是苏轼在旅途中所作,诗中通过描绘突如其来的狂风和波浪,表现了诗人面对自然时的无奈与从容。诗的开头以“风浪忽如此”引入,引起读者的注意,随着情节的发展,诗人从对归家的渴望转向一种悠然自得的态度。他在与自然抗争的过程中,体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的关怀。
诗中提到的“携酒就船卖”,展现了诗人乐观的生活态度,将日常生活与自然的艰难结合在一起,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诗人并不因风浪而失去对生活的热情,反而在风浪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展现了他从容的性格。
最后几句“何劳弄澎湃,终夜摇窗扉”,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淡然与安然,尽管生活中会有波澜,但他依旧保持着平和的心态。整首诗从自然的描绘到对日常生活的反思,体现了苏轼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哲学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风浪忽如此,吾行欲安归:突如其来的风浪,让我想要安全回家。
- 挂帆却西迈,此计未为非:挂起帆向西行驶,这个选择并没有错。
- 洪泽三十里,安流去如飞:洪泽宽广如三十里,水流飞速而过。
- 居民见我还,劳问亦依依:乡民见我回来了,关切地询问,情意绵长。
- 携酒就船卖,此意厚莫违:携带酒水在船上出售,这个意图很好,岂能违背。
- 醒来夜已半,岸木声向微:我醒来时已过半夜,岸边树木的声音变得微弱。
- 明日淮阴市,白鱼能许肥:明天去淮阴集市,白鱼一定很肥美。
- 我行无南北,适意乃所祈:我不在意南北,只求随心所欲。
- 何劳弄澎湃,终夜摇窗扉:何必去追逐波澜,整夜摇动窗扉。
- 妻孥莫忧色,更有箧中衣:妻儿不必担忧,还有箧中衣物。
修辞手法
- 比喻与拟人:诗中将自然现象与人的情感结合,赋予风浪以生命,表现出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关系。
- 对仗:如“我行无南北,适意乃所祈”,表现出诗人的洒脱与随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生活的热爱,体现了他在波澜中寻求安宁的哲学态度,同时也流露出对家庭的关怀与思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风浪:象征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
- 洪泽:代表广阔和自由,诗人向往的理想生活。
- 酒:象征生活的乐趣与享受。
- 岸木:自然的静谧,反映诗人的内心状态。
- 白鱼:象征丰收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风浪忽如此”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惊讶与惧怕
- B. 兴奋与快乐
- C. 安静与沉思
-
“明日淮阴市,白鱼能许肥”中,白鱼象征什么?
- A. 生活的艰辛
- B. 丰收与希望
- C. 旅行的烦恼
-
诗中提到的“箧中衣”指的是什么?
- A. 诗人的心情
- B. 家庭的保障
- C. 旅行的装备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by 李白:同样体现了对家乡的思念与对生活的感悟。
- 《月夜忆舍弟》 by 杜甫:同样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反映了诗人的情感深度。
诗词对比
- 苏轼的《发洪泽中途遇大风复还》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象下的旅途,但苏轼更注重内心的反思与家庭的牵挂,而李白则更强调旅途的壮阔与豪情。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 《宋代诗词选》
- 《唐宋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