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久不请谒登南楼望成父西庵慨然奉思因成》
时间: 2025-01-04 12:12:0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南郭子綦隐,西郊杜老居。
风流如异代,臭味本吾庐。
高阁深繙贝,虚堂静散书。
经旬想颜色,着雨问何如。
白话文翻译:
南郭的子綦隐居在此,西郊的杜老则住在那边。
他们的风流才华仿佛来自于不同的时代,而我家本来的臭味却是自己的庐舍。
高阁中翻阅着深厚的书籍,空荡的堂屋里静静地散落着书信。
经过了好几天,我在想这幅景象,淋着雨问:这样如何呢?
注释:
- 南郭子綦:指南郭的隐士子綦,表示一种隐居生活。
- 杜老:指杜甫的隐居之地,象征才华出众的人士。
- 风流:指风采、才华。
- 臭味:指自己庐舍的气味,可能是对现实生活的自嘲。
- 高阁:高处的楼阁,象征着高远的志向。
- 虚堂:空荡的堂屋,象征着孤独和清静。
- 经旬:指经过了十天或更长的时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弥逊,宋代诗人,生活在南宋时期,其作品多以抒怀见长,风格清新,常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对社会的感慨。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大暑时节,李弥逊在南楼上遥望西庵,感受到隐士生活的寂寞和对友人深切的思念,反映出当时士人的情怀与生活状态。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南郭子綦和杜老生活情景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与思考。诗中提到的两位士人,分别象征着不同的风流才华,表达了对古代隐士生活的向往和对当下生活的反思。诗人在高阁中翻阅书籍,体现出一种对知识的渴求和内心的孤独。虚堂静散的书信,则暗示了他与外界的隔绝与内心的孤寂。
整首诗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索,诗人以“经旬想颜色,着雨问何如”结尾,表达了在长时间的思考后,心中对生活的疑惑与反思。这种情感的深邃和细腻,使得整首诗在意境上更加丰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南郭子綦隐,西郊杜老居。:描绘了两位隐士的居所,分别在南郭和西郊,暗示隐士生活的理想。
- 风流如异代,臭味本吾庐。:对比隐士的风流与自己家中的臭味,反映出自嘲与对现实生活的无奈。
- 高阁深繙贝,虚堂静散书。:高阁翻阅着书籍,象征着求知与思考;虚堂中散落的书信,暗示孤独和思念。
- 经旬想颜色,着雨问何如。:经过长时间的思索与雨水的洗礼,诗人对生活的疑问愈加深刻。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高阁与书籍比作求知的象征。
- 对仗:句子之间的对称结构,如“南郭子綦隐,西郊杜老居”。
- 拟人:书信静散,仿佛有情感。
主题思想: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出对现实生活的反思和对友人的思念,体现了深沉的孤独感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南郭子綦:象征隐逸与风流。
- 西郊杜老:表达对古代才子的敬仰。
- 高阁:象征知识与心灵的追求。
- 虚堂:象征孤独与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隐士是指谁? A. 李白
B. 杜甫
C. 子綦
D. 陶渊明 -
“风流如异代”暗示什么? A. 隐士的才华超越时代
B. 现实生活的无奈
C. 诗人的思念
D. 书籍的重要性
答案:
- C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李弥逊的隐士情怀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相似,两者都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李弥逊更多地反映了对现实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