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用粹中韵各赋牡丹梅花二首》

时间: 2025-01-01 17:50:20

寒花入眼乱纷纷,高卧袁安雪塞门。

春透交枝才照座,风摇断萼已飘村。

返魂香细宁辞折,自暖杯深不待温。

为约竹君同我老,交情此外更谁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再用粹中韵各赋牡丹梅花二首
——李弥逊

寒花入眼乱纷纷,高卧袁安雪塞门。
春透交枝才照座,风摇断萼已飘村。
返魂香细宁辞折,自暖杯深不待温。
为约竹君同我老,交情此外更谁论。

白话文翻译

寒冷的梅花在眼前纷纷飘落,我高卧在袁安的雪塞门前。春光透过交错的枝叶洒在座位上,微风摇曳,花瓣已经飘落。那细腻的香气让我宁愿不去折花,自斟自饮,不必等到温热。为了约定与竹君共度晚年,除了这样的交情,还有谁能比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寒花:指梅花,象征寒冷的时节。
  • 袁安:袁安是汉朝的名士,以高洁著称。
  • 交枝:树枝交错,形容春意盎然的景象。
  • 返魂香:指梅花的香气,形容其芬芳迷人。
  • 竹君:指与自己志趣相投的朋友。

典故解析

  • 袁安:袁安是汉朝的名士,他的高洁品德常被后人推崇。
  • 竹君:竹子象征高雅的品德,诗中以“竹君”称朋友,突显交情的珍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弥逊,宋代诗人,擅长描写自然与人情,作品多以清新、自然见长。他的诗风清丽而又不失深刻,常常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内心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某个春天,诗人或许感受到春天带来的生机与温暖,因而生发对梅花的感慨,同时表达对友谊的珍视。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梅花与春光的描绘,传达了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友谊的深厚情感。首句“寒花入眼乱纷纷”便营造出一种春寒乍暖的氛围,梅花的凋落似乎在诉说着时光的流逝。接着,诗人借用“高卧袁安雪塞门”表达了自己对高洁生活的向往和对友人的怀念。春光透过交错的枝叶洒落,象征着生活的希望与温暖。

在后半部分,诗人以“返魂香细宁辞折”表达了对梅花的喜爱与不舍,细腻的香气让人心醉,宁愿自斟自饮,体现了诗人独特的生活态度。不再追求外界的温暖,而是从内心找到满足。最后一句“为约竹君同我老”,表达了对朋友的重视,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情谊。整首诗结构严谨,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友谊的珍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寒花入眼乱纷纷:梅花在寒冷的季节中纷纷飘落,给眼前增添了一丝凄美的景象。
  2. 高卧袁安雪塞门:诗人高卧在雪中,仿佛与袁安的高洁生活相提并论,表现出对寒冷的适应与内心的宁静。
  3. 春透交枝才照座:春光透过交错的枝叶洒落在座位上,象征着春天的来临与生活的希望。
  4. 风摇断萼已飘村:微风轻轻摇曳,花瓣已然飘落,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5. 返魂香细宁辞折:梅花的香气细腻而迷人,诗人宁愿不去折花,表明对自然的尊重。
  6. 自暖杯深不待温:自斟自饮,不必等到温热,表现出内心的满足。
  7. 为约竹君同我老: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度晚年,强调友情的珍贵。
  8. 交情此外更谁论:除了这样的交情,还有谁能比呢,表达了对友谊的重视。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梅花比作寒花,描绘了寒冬中的美丽与坚韧。
  • 拟人:春光透过枝叶,赋予了自然以生命感。
  • 对仗:如“自暖杯深不待温”与“返魂香细宁辞折”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以及对友情的珍视,诗人通过描绘梅花的凋落与春光的温暖,表现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生活的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寒花:象征坚韧与清高,代表梅花独特的生命力。
  • 春光:象征希望与新生,暗示生命的延续与生机。
  • 交枝:象征友谊的交融与生命的交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寒花”指的是哪种花?

    • A. 牡丹
    • B. 梅花
    • C. 桃花
    • D. 樱花
  2. 诗人高卧的位置是?

    • A. 山顶
    • B. 雪塞门前
    • C. 河边
    • D. 花园
  3. 诗中“为约竹君同我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自然的赞美
    • B. 对友谊的重视
    • C. 对生活的感慨
    • D. 对时光的流逝

答案

  1. B. 梅花
  2. B. 雪塞门前
  3. B. 对友谊的重视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李弥逊的《再用粹中韵各赋牡丹梅花二首》与杜甫的《春望》有相似之处,均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反映出内心的孤独与对生活的思考。李弥逊的诗更侧重于友谊的珍视,而杜甫则更多地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李弥逊生平与作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