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次韵林仲和筠庄
作者:李弥逊 〔宋代〕
平攀天面一弯月,下视山腹三重茅。
更欲移居入霄汉,却憎棲鸟占林梢。
白话文翻译:
我平视着天边的一弯明月,俯瞩山中那三重茅草屋。
我更想迁居到那高远的天际,却又恨那些栖息在林梢的鸟儿。
注释:
字词注释:
- 平攀:平视、仰望的意思。
- 天面:指天空的表面。
- 茅:指茅草,这里指用茅草搭建的房屋。
- 霄汉:指高空或天空。
- 憎:厌恶、怨恨。
- 棲鸟:栖息的鸟。
典故解析:
此诗并未直接引用经典典故,但从“霄汉”与“林梢”的对比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自然的向往与对世俗生活的厌倦,类似于古代隐士追求清静生活的主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弥逊,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诗歌多表现出对自然的向往,以及对人世纷扰的厌倦,风格清新而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诗人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之时,表达了他希望远离尘世喧嚣、追求宁静生活的心愿。
诗歌鉴赏:
李弥逊的《次韵林仲和筠庄》表现了对自然与宁静生活的渴望。诗的开头,诗人用“平攀天面一弯月”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夜空景象,弯月高悬,映衬出诗人内心的平和与向往。接着,“下视山腹三重茅”则将视角转向地面,描绘出山中茅草屋的朴素与宁静,显示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喜爱与向往。
然而,接下来的句子却转而表达了一种矛盾的情感。尽管诗人向往高远的生活,但“却憎棲鸟占林梢”则流露出他对世俗干扰的不满与厌恶。这里的“棲鸟”象征着世俗的纷扰与喧闹,诗人希望搬迁到更高的地方,寻求一种理想的隐居生活,却又无奈于现实的制约。
整首诗以优美的意象与细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反映了宋代文人对自然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情感深沉而又富有哲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平攀天面一弯月”:平视天空中弯曲的明月,表达一种静谧的意境。
- “下视山腹三重茅”:俯视山中三重茅草屋,呈现出一种隐居的宁静生活。
- “更欲移居入霄汉”:更想搬到高空,象征着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 “却憎棲鸟占林梢”:却又厌恶栖息在树梢的鸟儿,象征着对尘世的排斥和烦扰。
修辞手法:
- 对仗:诗句间有明显的对仗关系,如“平攀”与“下视”,增强了韵律感。
- 意象:使用“月”、“茅”、“鸟”等自然意象,营造出清新宁静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高远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展现了追求自然与内心平和的主题。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象征孤独与宁静,也代表理想与向往。
- 茅:象征简朴的生活,代表隐居的理想状态。
- 鸟:代表世俗的纷扰与干扰,暗示对现实的厌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本诗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杜甫
C. 李弥逊
D. 白居易 -
“霄汉”在诗中代表什么?
A. 大地
B. 高空
C. 河流
D. 山脉 -
诗中表达对哪种生活的向往?
A. 喧嚣
B. 纷杂
C. 隐居
D. 奢华
答案:
- C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头》 〔李白〕
- 《山中杂诗》 〔王维〕
诗词对比:
李白的《夜泊牛头》同样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与对世俗生活的逃避,二者在主题上有相通之处,但风格上李白更为豪放,而李弥逊则更显细腻与沉静。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李弥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