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湖南孙漕四首 其三》
时间: 2025-01-04 10:04:3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上湖南孙漕四首 其三 廖行之 〔宋代〕 湘俗湘人百不忧,口无异论只歌讴。 皆言此日孙夫子,还是当年郭细侯。 不信民情容易得,可能仁闻镇长流。 而今九郡皆膏泽,看取黄云万顷秋。
白话文翻译:
湘地的风俗和人民似乎没有任何忧虑,口中没有不同的言论,只有歌唱和赞美。 大家都说今天的孙夫子,就像当年的郭细侯一样。 不相信民情是如此容易获得,也许他的仁德之名会永远流传。 如今九郡都沐浴在他的恩泽之下,期待着秋天的丰收,黄云覆盖的万顷田野。
注释:
- 湘俗湘人:指湖南地区的习俗和人民。
- 百不忧:形容无忧无虑。
- 口无异论:指言论一致,没有异议。
- 歌讴:歌唱赞美。
- 孙夫子:指孙漕,当时的官员。
- 郭细侯:指郭伋,东汉时期的贤吏,以仁政著称。
- 仁闻:仁德的名声。
- 镇长流:永远流传。
- 九郡:指湖南地区的九个郡县。
- 膏泽:恩泽,指受到的恩惠。
- 黄云:指成熟的稻田,因稻穗成熟时呈黄色。
- 万顷秋:形容丰收的景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廖行之,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的关注。这首诗是他对孙漕的赞美,孙漕是当时的湖南官员,以仁政著称。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赞美孙漕的仁政和其对湖南地区的影响。诗人通过对比郭细侯的典故,强调孙漕的仁德和其政绩的深远影响。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湖南地区风俗和人民的描述,展现了孙漕仁政下的和谐景象。诗人用“百不忧”和“口无异论只歌讴”来形容当地人民的幸福生活,表达了对孙漕政绩的肯定。通过对比郭细侯的典故,诗人强调了孙漕的仁德和其政绩的深远影响。最后,诗人展望了丰收的景象,象征着孙漕政绩的成果和对未来的美好期待。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对仁政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湘俗湘人百不忧,口无异论只歌讴。” 描述湖南地区的风俗和人民,无忧无虑,言论一致,只有歌唱和赞美。
- “皆言此日孙夫子,还是当年郭细侯。” 大家都说今天的孙夫子,就像当年的郭细侯一样,强调孙漕的仁政。
- “不信民情容易得,可能仁闻镇长流。” 不相信民情是如此容易获得,也许他的仁德之名会永远流传。
- “而今九郡皆膏泽,看取黄云万顷秋。” 如今九郡都沐浴在他的恩泽之下,期待着秋天的丰收,黄云覆盖的万顷田野。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比郭细侯的典故,强调孙漕的仁政。
- 象征:用“黄云万顷秋”象征丰收的景象,表达对孙漕政绩的肯定。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赞美孙漕的仁政和对湖南地区的影响。通过描述湖南地区的风俗和人民,以及对比郭细侯的典故,诗人强调了孙漕的仁德和其政绩的深远影响,表达了对仁政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湘俗湘人:湖南地区的习俗和人民。
- 百不忧: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
- 口无异论:言论一致,没有异议。
- 歌讴:歌唱赞美。
- 郭细侯:东汉时期的贤吏,以仁政著称。
- 仁闻:仁德的名声。
- 镇长流:永远流传。
- 九郡:湖南地区的九个郡县。
- 膏泽:恩泽,受到的恩惠。
- 黄云:成熟的稻田,稻穗成熟时呈黄色。
- 万顷秋:丰收的景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孙夫子”是指谁? A. 孙漕 B. 郭细侯 C. 廖行之 答案:A
-
诗中的“黄云万顷秋”象征什么? A. 战争 B. 丰收 C. 灾难 答案:B
-
诗中提到的“郭细侯”是哪个时期的贤吏? A. 宋代 B. 东汉 C. 唐代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上湖南孙漕四首》其他三首
- 其他赞美仁政的宋代诗词
诗词对比:
- 与赞美其他贤吏的诗词进行对比,如赞美包拯、范仲淹等。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
- 《宋代诗词鉴赏辞典》
- 《廖行之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