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南山夕阳召监师不至》

时间: 2025-01-01 15:33:48

夕阳黯晴碧,山翠互明灭。

此中意无限,要与开士说。

徒郁仲举思,讵回道林辙。

孤兴欲待谁,待此湖上月。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见南山夕阳召监师不至
夕阳黯晴碧,山翠互明灭。
此中意无限,要与开士说。
徒郁仲举思,讵回道林辙。
孤兴欲待谁,待此湖上月。

白话文翻译:

在夕阳的映照下,天空的晴朗和山的翠绿交相辉映,时而明亮,时而黯淡。这里的意境无穷无尽,真想和那位有道之人倾诉一番。只是在心中郁郁而思,竟然无法回到当年林间的足迹。孤独的兴致不知要等谁,唯有这湖面上的明月。

注释:

  • :昏暗,暗淡。
  • 晴碧:晴朗的天空,碧蓝色的天空。
  • :互相,交替。
  • 此中意无限:这里的意境是无穷无尽的。
  • 开士:指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 徒郁:白白地感到忧郁。
  • 仲举:指的是仲举(仲尼,孔子),在此指代有智慧的人。
  • 道林辙:指在林间的道路,隐喻回忆。
  • 孤兴:孤独的兴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宋之问(约650年-约713年),唐代著名诗人,字子文,号紫阳。以山水田园诗见长,作品多描写自然风光,充满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南山夕阳之下,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感悟与对友人的思念,反映了当时士人对身世和理想的思考。

诗歌鉴赏:

《见南山夕阳召监师不至》是一首通过描写自然景色表达内心情感的诗作。诗中夕阳的光辉与山的翠绿相互交织,给人一种宁静而又深邃的感觉。这种自然美的描写,不仅仅是对景色的赞美,更是作者内心情感的寄托。

在这幅画面中,诗人感受到了一种无尽的意境,这种意境不仅让他心生向往,也促使他想要与有道之人分享心中的感受。然而,随着思绪的流转,诗人意识到这种交流的无奈,心中愈加孤独。最终,诗人将目光投向湖面上的明月,似乎在期待着某种寄托与共鸣。

整首诗在自然与人心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既有山水的壮丽,又有情感的细腻,呈现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诗人在孤独中追求思想的交流,既是对友人的召唤,也是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索。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夕阳黯晴碧:夕阳的光辉映照在晴朗的天空上,形成一种美丽的对比。
    • 山翠互明灭:山的绿色在阳光的照射下,时而明亮,时而暗淡,体现了光影变化带来的美感。
    • 此中意无限:在这美丽的景色中,诗人的情感与思绪是无尽的。
    • 要与开士说:诗人渴望与有智慧的人交流,分享自己的感悟。
    • 徒郁仲举思:却只能在心中感到忧郁,无法与人倾诉。
    • 讵回道林辙:难以回到过去那条林间小路,暗示着对往昔的怀念。
    • 孤兴欲待谁:孤独的兴致,不知要等谁来分享。
    • 待此湖上月:最终把期待寄托于湖面上的明月,暗示着对理想与交流的渴望。
  • 修辞手法

    • 使用了对比(“黯晴碧”、“明灭”),增强了景色的层次感。
    • 通过意象的交融,传达出复杂的情感,表现了孤独与渴望的结合。
  • 主题思想:诗歌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内心孤独与对理想交流的渴望,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夕阳: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 山翠:代表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 湖上月:象征着理想与追求,寄托了诗人对心灵共鸣的期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夕阳黯晴碧”主要描绘了什么? A. 夕阳与山的对比
    B. 自然景色的变化
    C. 诗人的孤独感

  2. “孤兴欲待谁”中“孤兴”指的是什么? A. 孤独的心情
    B. 独自的兴致
    C. 孤立的思想

  3. 诗中提到的“开士”指的是? A. 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B. 朋友
    C. 自然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 对比《见南山夕阳召监师不至》和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山水意境,但前者更强调孤独与思考,后者则多了一份宁静与和谐。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经与唐诗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