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过函谷关
作者: 宋之问
二百四十载,海内何纷纷。
六国兵同合,七雄势未分。
从成拒秦帝,策决问苏君。
鸡鸣将狗盗,论德不论勋。
白话文翻译:
这两百四十年来,天下是如此纷乱。
六国的军队联合起来,七个雄主的势力却仍未分开。
从前的成王拒绝了秦帝的侵扰,
如今的策马问道却只问苏君的决策。
在鸡鸣时分,有人偷猎狗,
讨论的是德行,而不是功勋。
注释:
- 函谷关:古代著名的关隘,位于今河南省,是兵家必争之地。
- 二百四十载:指的是历史上中国的分裂与战争的时间。
- 六国:指的是战国时期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
- 七雄:战国时期的七个主要国家,指的是六国加上秦国。
- 拒秦帝:指的是历史上的成王(可能指的是西周的成王)抵抗秦国的侵略。
- 鸡鸣将狗盗:形容在黎明时分,暗示小偷小摸的行为。
典故解析:
- 六国兵同合:指的是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对抗秦国的历史背景,体现了当时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
- 苏君:可能指的是春秋时期的苏秦,他曾联络六国,抵御秦国的侵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宋之问,唐代诗人,擅长写古诗,风格清新、典雅。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和人事,具有较强的抒情性。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代,反映了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对时局的感慨。在动荡的历史背景下,诗人对国家统一与分裂的感慨,展现了对历史的深刻理解。
诗歌鉴赏:
《过函谷关》这首诗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多次分裂与统一的历史。诗中提到的“二百四十载”,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和社会动荡的复杂性。六国的联合与七雄的对峙,表明了当时各国之间复杂的政治关系,显示出一种无奈与悲凉的情绪。
诗的最后两句通过对比手法,揭示了古今的不同:古时的英雄豪杰被赞颂,而今却在鸡鸣时分小偷小摸,反映了社会风气的变化。诗人对历史英杰的怀念与对当下现实的失望交织在一起,表达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二百四十载,海内何纷纷:这句开篇即引入历史的长河,表达了对纷乱局势的叹息。
- 六国兵同合,七雄势未分:进一步探讨了历史上六国联合对抗秦国的局面,但仍未能形成统一。
- 从成拒秦帝,策决问苏君:提到古代英杰,表达对历史的追忆与对当下的无奈。
- 鸡鸣将狗盗,论德不论勋:强调现实的堕落,表明当今社会只谈论德行而忽视功勋。
修辞手法:
- 对仗:全诗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形成强烈的节奏感。
- 比喻:鸡鸣与狗盗的对比,隐喻当下社会的混乱与道德缺失。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历史的反思与对现实的批判,强调了社会变迁中的道德观念的变化,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和社会的深切关怀。
意象分析:
- 函谷关:象征着历史的分界,关隘的守护与破碎。
- 鸡鸣与狗盗:暗示了道德沦丧与社会风气的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问:诗中提到的“六国”包含哪些国家?
- A. 齐、楚、燕、韩、赵、魏
- B. 齐、楚、燕、赵、魏、秦
- C. 齐、燕、赵、魏、吴、蜀
- D. 齐、楚、燕、韩、赵、宋
-
问:诗的主题主要探讨了什么?
- A. 自然风光
- B. 历史变迁与道德沦丧
- C. 个人情感
- D. 生活琐事
答案: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的作品,反映了战乱中的国家与个人命运。
- 《登高》:同样是杜甫的名作,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诗词对比: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同样描绘了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但更侧重于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的交融。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