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登禅定寺阁(一作登总持寺阁)
作者:宋之问
梵宇出三天,
登临望八川。
开襟坐霄汉,
挥手拂云烟。
函谷青山外,
昆池落日边。
东京杨柳陌,
少别已经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登上禅定寺阁后的壮丽景色。诗人站在高阁上,俯瞰四周的美景:苍穹之下,山川河流尽收眼底,心境开阔,仿佛坐在天空之中,轻轻挥手,似乎可以拂动云烟。在函谷山的青翠之外,昆池的落日映照着另一片美丽的自然。最后,诗人提到东京的杨柳小路,感慨与友人分别已久,时光飞逝。
注释
- 梵宇:指佛教寺庙或佛教的建筑。
- 三天:泛指广阔的天空。
- 八川:意指八条河流,象征着开阔的视野。
- 开襟:意为打开怀抱,表示心境开阔。
- 霄汉:指高空,借指空中宽广的天地。
- 函谷:指函谷关,山名,象征远方的青山。
- 昆池:昆池是指昆仑山的池塘,落日的景象。
- 东京:指当时的首都,后指汴京(今河南开封)。
- 杨柳陌:指河边的杨柳小路,表现思乡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宋之问,字子华,号青阳,唐代诗人,生活在中唐时期,以其清丽的诗风著称,是初唐四杰之一。他的诗歌内容多样,题材广泛,情感真挚,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怀。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登上禅定寺阁时的所感所思,表达了诗人对美景的赞美和对友人离别的感慨,反映出唐代文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深思。
诗歌鉴赏
《登禅定寺阁》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和抒发个人情感的诗作。诗人在高阁之上,俯瞰广阔的天地,表达了一种超然的心境。首句“梵宇出三天”便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而神圣的氛围,诗人如同进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境界。接下来的“登临望八川”,则是为这一宁静增添了辽阔的视野,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的壮丽,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
“开襟坐霄汉,挥手拂云烟”两句,诗人仿佛在与自然对话,心灵的畅快与自由感溢于言表。此处的“开襟”不仅是身体的放松,更是情感的释然,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和对世俗烦恼的超脱。
“函谷青山外,昆池落日边”描绘了远方的景致,展现了诗人对故土的怀念与对美好时光的追忆。最后两句“东京杨柳陌,少别已经年”,则将情感的基调转向了人际关系,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时间流逝的感慨,增添了诗的情感层次。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情感,营造出一种超越时空的美感,展现了唐代诗人对生活的哲思与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梵宇出三天:描绘寺庙高耸入云的景象,体现出一种庄严与神圣。
- 登临望八川:强调诗人的视野宽广,象征着无尽的自然美。
- 开襟坐霄汉:表现出诗人心境的开阔和超然,似乎置身云端。
- 挥手拂云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亲近,轻松自在的心态。
- 函谷青山外:描绘远方的青山,象征着对故土的思念。
- 昆池落日边:展现黄昏时分的美丽景色,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
- 东京杨柳陌:引入人际关系,展现诗人对友人的思念。
- 少别已经年:感慨时间的流逝,反映人情的变化。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色与心境相结合,使得诗意更为深远。
- 对仗:如“开襟坐霄汉,挥手拂云烟”,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 夸张:通过“出三天”,表达了寺庙的宏伟与神圣。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写自然之美,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的深思与对友人的思念,展现了唐代文人特有的情怀与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梵宇:象征宗教的庄严与宁静。
- 八川:代表广阔的自然,象征自由与开阔的视野。
- 云烟:象征飘渺的思绪与心灵的自由。
- 青山:象征故乡的美好与怀念。
- 落日: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杨柳:象征柔情与思念,营造出一种温柔的氛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梵宇出三天”中的“梵宇”指的是什么? A. 高耸的山脉
B. 佛教寺庙
C. 传统建筑 -
“开襟坐霄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A. 忧伤
B. 超然与自在
C. 愤怒 -
“东京杨柳陌”中“杨柳”象征着什么? A. 自然之美
B. 思乡与怀念
C. 战争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早发白帝城》
- 杜甫《望岳》
诗词对比:
- 比较《登禅定寺阁》和王维的《鹿柴》,两者均描绘自然景观,但王维的诗更侧重于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而宋之问则在描绘自然之美的同时,融入了对人际关系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