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魏秘书赴召 崔与之 〔宋代〕
万里修门道,谁传桂子来。 好将真积力,为作太平媒。 大易机缄露,中庸气脉回。 须知经济学,元不堕秦灰。
白话文翻译:
在遥远的修门道上,是谁传递了桂子的消息? 愿你用真正的积累之力,为实现太平盛世做媒介。 大易的机密显露,中庸的精神得以恢复。 要知道经济学的学问,从未在秦朝的灰烬中消失。
注释:
- 修门道:指通往京城的道路。
- 桂子:比喻贤才,源自《晋书·郤诜传》中的“桂枝片玉”。
- 真积力:真正的积累和努力。
- 太平媒:指为实现太平盛世做出贡献。
- 大易机缄露:指《易经》的深奥道理被揭示。
- 中庸气脉回:指中庸之道得以复兴。
- 经济学:指治国理政的学问。
- 元不堕秦灰:比喻学问不会因战乱而失传。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崔与之(1158-1239),字正子,号菊坡,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历任多职,政绩显著,文学成就亦高,尤以诗文见长。此诗是崔与之送别魏秘书赴京任职时所作,表达了对友人的期望和对太平盛世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南宋时期,当时国家面临内忧外患,崔与之借此诗鼓励魏秘书以真才实学为国家贡献力量,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复兴的期盼。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的场景,寄托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深切期望。首联以“万里修门道”开篇,描绘了友人远行的艰辛,而“谁传桂子来”则寓意着贤才的传递。颔联和颈联进一步阐述了诗人对友人的期望,希望他能以真才实学为国家带来太平盛世,同时强调了《易经》和中庸之道的重要性。尾联则强调了经济学的永恒价值,即使在动荡的时代也不会失传。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充满了对国家和友人的美好祝愿。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联:通过“万里修门道”和“谁传桂子来”描绘了友人远行的场景,同时寓意着贤才的传递。
- 颔联:“好将真积力,为作太平媒”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期望,希望他能以真才实学为国家带来太平盛世。
- 颈联:“大易机缄露,中庸气脉回”强调了《易经》和中庸之道的重要性,寓意着这些学问的复兴。
- 尾联:“须知经济学,元不堕秦灰”强调了经济学的永恒价值,即使在动荡的时代也不会失传。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桂子”比喻贤才。
- 对仗:如“大易机缄露,中庸气脉回”中的对仗。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是期望友人以真才实学为国家贡献力量,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复兴的期盼。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修门道”、“桂子”、“真积力”、“太平媒”、“大易机缄露”、“中庸气脉回”、“经济学”、“秦灰”。
- 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如“桂子”象征贤才,“大易机缄露”象征《易经》的深奥道理,“中庸气脉回”象征中庸之道的复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桂子”比喻什么? A. 贤才 B. 桂花 C. 书籍 D. 道路
-
诗中提到的“大易机缄露”指的是什么? A. 《易经》的深奥道理 B. 大自然的秘密 C. 政治的机密 D. 历史的真相
-
诗的尾联“须知经济学,元不堕秦灰”表达了什么意思? A. 经济学在秦朝已经失传 B. 经济学永远不会失传 C. 经济学在秦朝很流行 D. 经济学在秦朝被禁止
答案: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安石《送别》:表达了送别友人的深情。
-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通过送别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期望。
诗词对比:
- 崔与之的《送魏秘书赴召》与王安石的《送别》都表达了送别友人的情感,但崔与之的诗更多地寄托了对国家未来的期望。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崔与之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文学风格。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崔与之的创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