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余春慢 赋慈仁古松》
时间: 2025-01-04 11:35:3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惜余春慢 赋慈仁古松
作者: 奭良 〔清代〕
莲社台空,琳宫尘黯,犹说虬枝夭矫。
浓阴匝地,黛色参天,多少俊流临眺。
难得高贤结邻,心比双清,迹同三笑。
想霜严雪洁,秦封不到,竦然云表。
曾几日灰劫相寻,化为龙去,尚有苍髯缭绕。
交光易散,胜境重开,一抹影堂斜照。
欲问因缘有无,输与枣花,游骢夹道。
待青筠直送,涛声无奈,著书人老。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古松的景象与作者内心的感受。诗中提到莲社的空荡和琳宫的尘埃,暗示着人世的空虚与沧桑。尽管环境清幽,松树的虬枝依然矫健。浓密的阴影笼罩大地,黛色的松树高耸入云,令人不禁驻足观赏。身边难得的高人相交,心灵比清泉更为澄澈,彼此间的交流宛如三人共笑。想象着严霜与洁雪的高洁,秦朝的封土无法阻挡,古松巍然屹立于云端。曾几何时,经历过的风雨如同劫难,今已化为龙去,仍然留有苍老的胡须萦绕。光阴易逝,胜境重新展现,夕阳的余晖斜照在影堂上。若要询问因缘是否存在,则将其归结于枣花,游马夹道而过。待青翠的竹子送来清风,却无奈涛声依旧,作者已然白发苍苍。
注释
- 莲社:指池塘,象征宁静之地。
- 琳宫:指美丽的宫殿,象征繁华。
- 虬枝:形容古松的枝干弯曲有力。
- 黛色:深青色,形容松树的颜色。
- 三笑:指陶渊明、阮籍、嵇康三人,象征高洁的友谊。
- 灰劫:指生活中的磨难与困境。
- 苍髯:指老者的白胡子,象征岁月的流逝。
- 青筠:指青竹,象征清雅。
- 涛声:海浪的声音,象征岁月的无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奭良,清代诗人,以其清丽脱俗的诗风而闻名。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情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奭良晚年,表达了他对自然的感悟与对人生的思考。在岁月的流逝中,作者感受到松树的坚韧与高洁,象征着他对理想与精神的追求。
诗歌鉴赏
《惜余春慢 赋慈仁古松》是一首充满哲理与情感的诗作。全诗以古松为中心,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折射出作者对人生、友情和岁月的深刻思考。诗中开头对环境的描写,表现出一种空虚与凄凉的感觉,随之而来的古松则成为诗中最为生动的意象,象征着坚韧与不屈。松树的虬枝、浓阴与黛色,构建出一种深邃而又清新的自然画面,令人感受到一种超然的气质。
在诗的中间,作者通过对高贤的描绘,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与向往。三笑的典故不仅强调了友谊的纯粹,更引发对清雅生活的向往。后半部分则通过回忆与感叹,表现出对过去岁月的思索,以及对未来的无奈与期待。苍髯的意象与青筠的等待,再次强调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
整首诗在情感上深邃而细腻,语言上清丽而含蓄,展现了奭良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深邃思考。它使人感受到一种宁静而又深邃的美,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莲社台空,琳宫尘黯:描绘了一个宁静而又略显荒凉的环境,暗示了世事的变迁。
- 犹说虬枝夭矫:古松的虬枝依然矫健,象征着坚韧与不屈。
- 浓阴匝地,黛色参天:色彩的对比增强了诗的视觉冲击力。
- 多少俊流临眺:表达了人们对美好景色的向往与欣赏。
- 难得高贤结邻:强调友情的珍贵与难得。
- 心比双清,迹同三笑:体现了高洁的情感与理想。
- 想霜严雪洁:象征高洁的品格。
- 秦封不到,竦然云表:历史的沧桑与古松的巍峨形成对比。
- 曾几日灰劫相寻:回忆过去的艰辛与磨难。
- 化为龙去,尚有苍髯缭绕:象征着岁月的流逝与智慧的积累。
- 交光易散,胜境重开:光阴如流,胜境重新出现。
- 一抹影堂斜照:夕阳的余晖,营造出一种温柔的氛围。
- 欲问因缘有无,输与枣花:探讨人生的因缘与命运。
- 游骢夹道:象征着人生旅途的匆忙与无奈。
- 待青筠直送,涛声无奈,著书人老: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淡然。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古松比作坚韧的象征,增强了意象的表现力。
- 拟人:赋予自然以情感,使其更具生动性。
- 对仗:整首诗中运用了对仗的手法,使得诗句更加工整。
主题思想:整首诗歌通过描绘古松的坚韧与高洁,反映了作者对友谊、人生及自然的深刻理解与思考,展现了清代文人的情怀与哲学思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古松:象征坚韧、高洁的品质。
- 莲社:代表宁静的环境,暗示内心的空灵。
- 青筠:象征清雅与希望。
- 苍髯:代表岁月的积淀,体现智慧与沧桑。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高贤”指的是?
- A. 朋友
- B. 诗人
- C. 智者
- D. 学者
-
“霜严雪洁”体现了诗中什么样的情感?
- A. 凄凉
- B. 高洁
- C. 忧伤
- D. 喜悦
-
诗中使用的“苍髯”象征了什么?
- A. 青春
- B. 生命
- C. 年龄
- D. 財富
答案:
- A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 王维的《鹿柴》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 奭良与陶渊明:两者都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但奭良的作品更多地融入了人生思考的深度,而陶渊明则倾向于描绘田园生活的宁静与和谐。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古典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