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余春慢 代寿张安帅八十》
时间: 2025-01-14 11:09:4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东来风细,南极星临,海屋仙筹频下。
试灯节过,挑菜时新,秩秩宾筵鱼雅。
住近松榆社边,群从跻亲朋情话。
看双星偕老,盈颠鹤发,齐斟玉斝。
更休题大纛高牙。梦痕如扫,尚有郎君行马。
义熙甲子,天宝流离,火枣交梨聊且。
去岁重歌鹿鸣,空外噌吰,伊人清暇。
问海滨是否,香山一帧,耆英图画。
白话文翻译
春风轻柔从东而来,南方的星星在空中闪烁,仙人们在海屋中频频下棋。
元宵节已过,正是挑选新鲜时蔬的好时节,宾客们的宴席上鱼鲜雅致。
我住在松榆社旁,朋友们聚集在这里,欢声笑语不断。
看那双星共老,白头鹤发,举杯同饮美酒。
更不必提那高高的旌旗。梦中的痕迹如同被扫去,依旧有君子的马蹄声。
义熙年间的甲子,天宝年间的流离,火枣和梨子交替着聊聊几句。
去年重唱鹿鸣之歌,在空中悠扬,伊人正享清闲。
我问海边的情况,香山的一幅画图,描绘的是老年的英俊。
注释
- 东来风细:指春风温柔地从东方吹来。
- 南极星临:南极星象征着美好的愿望和团聚。
- 海屋仙筹:指仙人在海屋中下棋,象征着悠闲自在的生活。
- 秩秩宾筵:形容宴席上宾客众多,气氛雅致。
- 双星偕老:比喻夫妻或朋友之间的长久情谊。
- 义熙甲子:指历史上某个重要年份,象征时光流逝。
- 香山一帧:指香山的美景,如同一幅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奭良,清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诗作多以咏春、抒怀为主,表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对友谊的珍视。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张安帅八十寿辰之际,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体现了清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人际关系。
诗歌鉴赏
《惜余春慢 代寿张安帅八十》是一首兼具生活气息与哲理思考的诗作。诗中以春日的轻风、南星的闪烁为引,营造出一种温馨、祥和的氛围。作者在细腻的描写中,流露出对寿星张安帅的深切祝福,也反映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整首诗通过对宴席的描绘,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强调了友谊的珍贵。诗中提到的“看双星偕老”意象,传达出一种对长久陪伴与共同成长的美好愿望。诗的后半部分则通过回忆往昔,展现出诗人对生活的珍惜与对未来的展望。
此外,诗中还融入了许多历史典故,增强了诗的文化内涵。作者通过对美好事物的描绘,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敬仰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整首诗气韵生动,情感真挚,令人感受到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对友谊的深情厚谊。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东来风细,南极星临:春风轻柔,南方的星星闪烁,渲染出温暖的春日气息。
- 海屋仙筹频下:仙人在海屋中下棋,象征着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
- 试灯节过,挑菜时新:元宵节已过,正是挑选新鲜菜蔬的时节,暗示着生活的美好。
- 秩秩宾筵鱼雅:描绘了宴席上宾客众多,气氛和谐,饮食精致。
- 住近松榆社边,群从跻亲朋情话:诗人居住在松榆社附近,朋友们聚在一起,交流情感,展现温暖人际关系。
- 看双星偕老,盈颠鹤发,齐斟玉斝:双星象征长久的陪伴,白头鹤发暗示岁月流逝,大家共同举杯庆祝。
- 更休题大纛高牙:不必提及高高的旌旗,暗示对繁华的淡然。
- 梦痕如扫,尚有郎君行马:梦中的痕迹如同被扫去,但仍能感受到君子的身影,传递出对友人的思念。
- 义熙甲子,天宝流离:提及历史的变迁,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火枣交梨聊且:火枣与梨子交替,象征着生活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 去岁重歌鹿鸣,空外噌吰,伊人清暇:提到去年的欢聚,伊人在悠闲中度过时光。
- 问海滨是否,香山一帧,耆英图画:询问海边的情况,描绘香山的美丽,如同画卷一般。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友谊比作双星,强调其长久与珍贵。
- 拟人:梦痕如扫,赋予梦境以人的情感。
- 对仗:如“盈颠鹤发,齐斟玉斝”,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日的温暖、朋友之间的情谊,表达了对长久陪伴的珍惜以及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体现了清代文人对生活的热爱与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风:象征着温暖与希望。
- 双星:比喻长久的友谊与爱情。
- 仙人:象征着闲适与理想的生活状态。
- 宴席:代表人际关系的温暖与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南极星”象征什么?
- A. 美好愿望
- B. 冷漠
- C. 失落
-
“看双星偕老”这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失落
- B. 爱情与友谊的珍贵
- C. 无奈
-
诗中提到的“火枣交梨”象征着?
- A. 生活的单调
- B. 生活的丰富多彩
- C. 生活的忧伤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长恨歌》:白居易的作品,探讨爱情与时间的流逝。
- 《静夜思》:李白的经典诗作,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诗词对比
- 《春夜喜雨》(杜甫)与本诗的对比:两首诗均描绘春天的美好,但《春夜喜雨》更侧重于自然景象,而《惜余春慢》则注重人际情感的描写。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文化与人生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