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情 海棠》
时间: 2025-01-04 10:35:41意思解释
红情 海棠
作者: 杜文澜 〔清代〕
原文展示:
东风生色。正锦帷障暖,猩红云密。我见犹怜,乞借微阴护倾国。一笑钗横鬓亸,新睡起娉婷无力。但玉肌懒近熏炉,遗恨在芳泽。狼藉。破苔碧。看细雨酿寒,卷帘烟滴。画栏漫拍。金谷春深酒怀窄。还怕轻妆未整,呼绛蜡重寻兰夕。悄未许冰雪里,野梅聘得。
白话文翻译:
春风吹拂,万物复苏,正是锦帐温暖,猩红的花朵如云般密集。我见了不禁怜爱,恳求借来微薄的阴影来庇护这倾国的美人。她一笑,钗子横在鬓边,刚从梦中醒来,婀娜的姿态显得无力。她那如玉的肌肤懒于靠近熏炉,留下的是对芳香的遗憾。阳光下的地面狼藉,青苔破碎。看那细雨酿成寒意,卷帘烟滴。画栏随意拍打,金谷的春天酒意沉重。她还怕轻妆未整,呼唤红蜡烛重寻兰亭的夜晚。悄然未曾允许在冰雪中,野梅却已悄然绽放。
注释:
- 猩红: 鲜红色,指红色的花朵。
- 倾国: 指绝色美人,能倾倒国家的美女。
- 娉婷: 形容女子柔美的姿态。
- 懒近熏炉: 不愿靠近熏香的炉子,表达对香气的不在意。
- 狼藉: 杂乱不堪的样子。
- 金谷: 指春天的美好时光,常用来指代春天的花酒盛会。
- 红蜡: 指红色蜡烛,用于形容夜晚的情景。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 杜文澜(清代),字子华,号止庵,著名诗人,以描写花卉、美女而闻名,作品多抒发对美的感悟和对生活的热爱。
-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蓬勃发展,诗人通过描绘春天的美景与美女的娇态,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爱情的渴望。
诗歌鉴赏:
《红情 海棠》是一首充满春意与柔情的诗作,诗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美的追求与对爱情的向往。诗歌开头以“东风生色”点明了春天的到来,紧接着用“锦帷障暖,猩红云密”描绘了温暖的环境与鲜艳的花朵,营造出一种生机盎然的氛围。接下来的描写则将视线聚焦在美人身上,她的婀娜与娇媚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无遗。诗人用“乞借微阴护倾国”表达了对美人的保护欲,情感真挚而细腻。
诗中“我见犹怜”一句,展现出诗人对美的深切感受,而“但玉肌懒近熏炉,遗恨在芳泽”则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仿佛美人在春日中流露出一丝无奈与遗憾。接下来的“狼藉”“细雨酿寒”则通过自然景象的变化,反映出美人心情的波动,诗人巧妙地将外部环境与内心情感结合在一起。
整首诗在描绘美的同时,也透露出对生命短暂与美好事物易逝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对爱情、对美好生活的深情向往。诗中丰富的意象与细腻的情感,使得整首诗不仅是一幅美丽的画卷,更是一段深邃的情感体验。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东风生色。”:春风拂面,万物复苏,生机盎然。
- “正锦帷障暖,猩红云密。”:温暖的帐幕中,鲜红的花朵如云般密集。
- “我见犹怜,乞借微阴护倾国。”:看到美人,心生怜惜,请求借来阴影来保护她。
- “一笑钗横鬓亸,新睡起娉婷无力。”:美人一笑,发钗斜挂,刚醒来显得柔弱。
- “但玉肌懒近熏炉,遗恨在芳泽。”:她的肌肤懒于靠近香炉,留下对香气的遗憾。
- “狼藉。破苔碧。”:阳光下的地面杂乱,青苔破碎。
- “看细雨酿寒,卷帘烟滴。”:细雨带来寒意,卷帘烟滴。
- “画栏漫拍。金谷春深酒怀窄。”:画栏随意拍打,春天的酒意沉重。
- “还怕轻妆未整,呼绛蜡重寻兰夕。”:她还怕妆容未整,呼叫红蜡烛重寻兰亭的夜晚。
- “悄未许冰雪里,野梅聘得。”:悄然未曾允许在冰雪中,野梅却已悄然绽放。
-
修辞手法:
- 比喻: “猩红云密”将花朵比作云彩,形象生动。
- 拟人: “细雨酿寒”赋予细雨以情感,增强了画面感。
- 对仗: “画栏漫拍”与“金谷春深”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春天的美丽景象和美人的娇态,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爱情的渴望,同时也蕴含了对生命短暂和美好易逝的感慨,反映了诗人对美的深切感悟。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
- 东风: 象征春天的来临与生机。
- 海棠: 代表娇艳的美人与春天的美丽。
- 细雨: 传达出温柔与忧伤的情感。
- 玉肌: 代表美人的娇嫩肌肤。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猩红”指的是什么颜色?
- A. 绿色
- B. 红色
- C. 蓝色
- 诗人通过“乞借微阴护倾国”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美人的怜惜
- B. 对春天的感慨
- C. 对酒的渴望
- “狼藉。破苔碧。”中“狼藉”是什么意思?
- A. 整齐
- B. 杂乱
- C. 干净
- 诗中提到的“猩红”指的是什么颜色?
答案:
- B. 红色
- A. 对美人的怜惜
- B. 杂乱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
诗词对比:
- 对比杜甫的《春望》,二者都描写了春天的景象,但《红情 海棠》更侧重于对美人和细腻情感的描写,而《春望》则更多地反映了国事和忧国之情,展示了两种不同的情感表达与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杜文澜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的艺术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