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秋开》

时间: 2024-12-29 19:03:59

秀出群芳照碧栏,世间颜色比应难。

晓来露采光先泛,晚得云阴叶未残。

艳质易迷人竞赏,道心无染兴终闲。

使君认取真消息,同向樽前笑里看。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牡丹秋开
作者: 胡安国 〔宋代〕

秀出群芳照碧栏,
世间颜色比应难。
晓来露采光先泛,
晚得云阴叶未残。
艳质易迷人竞赏,
道心无染兴终闲。
使君认取真消息,
同向樽前笑里看。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这首诗歌描绘了秋天盛开的牡丹,首先突出了它的美丽,令人惊艳,仿佛在碧绿的栏杆前独占鳌头。世间的花卉色彩,恐怕没有哪种能够与其媲美。清晨的露水映衬着花瓣,光辉闪烁,而傍晚的云阴下,叶子依然保持着生机。艳丽的花质容易让人迷恋,大家争相欣赏,但诗人内心却保持着淡泊的道心,心境自得其乐。最后,诗人希望朋友们能认识到这朵花的真实美好,共同在酒杯前欢笑品赏。

注释:

字词注释

  • :指美丽、出众。
  • 群芳:指各种花卉。
  • 碧栏:青绿色的栏杆。
  • 晓来:清晨来临时。
  • 露采:露水的光泽。
  • 艳质:花的艳丽与质感。
  • 道心:指内心的道德修养与清净。
  • 使君:对朋友的尊称。

典故解析

  • “使君”:古代对朋友或地位较高者的称呼,通常用于表达敬意。
  • 诗中的牡丹常常象征着富贵和美丽,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胡安国,宋代诗人,生于南宋时期,具体生平资料较少。他的诗作多描写自然景物,情感细腻,风格清新,常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的追求。

创作背景
《牡丹秋开》作于秋季,正值牡丹花的收尾时期,诗人以此表达对秋天的感慨,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珍视。作品反映出一种在纷扰中保持内心宁静的生活哲学。

诗歌鉴赏:

鉴赏
《牡丹秋开》以牡丹为主线,展现了秋天的美丽与诗人内心的淡泊。诗的开头便以“秀出群芳”的意象,为牡丹的绝美设定了基调,展现出它在众多花卉中脱颖而出的姿态。接下来的“世间颜色比应难”则暗示了牡丹的独特,强调了它的艳丽难以被其他花卉所替代。这种比较不仅是对牡丹的赞美,更是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珍视。

诗人在描绘自然景象时,运用了“晓来露采光先泛,晚得云阴叶未残”的对比,清晨的露水和傍晚的云阴形成鲜明对照,展现出一天之中不同的美感及生命的韧性。后半部分则转向内心的思考,表达了对外界繁华的无动于衷,强调了“道心无染”的宁静。诗人希望与友人共享这一份美好,通过“同向樽前笑里看”传达出生活中的欢愉与知己之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秀出群芳照碧栏:牡丹花在众多花中脱颖而出,照耀着青色的栏杆。
  • 世间颜色比应难:世间的花卉颜色,没有哪一种可以与牡丹相比。
  • 晓来露采光先泛:清晨的露水映照着花瓣,光辉闪烁。
  • 晚得云阴叶未残:傍晚时分,云阴下的叶子依然保持生机。
  • 艳质易迷人竞赏:艳丽的花质容易使人迷恋,大家争相欣赏。
  • 道心无染兴终闲:内心保持清净和淡泊,最终能够享受宁静。
  • 使君认取真消息:希望朋友能够识得花的真实美好。
  • 同向樽前笑里看:希望与朋友一起在酒杯前欢笑,共同欣赏。

修辞手法

  • 对比:清晨与傍晚的对比,增强了诗的层次感。
  • 比喻和拟人:用“光先泛”形容露水的闪烁,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诗句之间的对仗工整,提升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传达了一种对美好事物的珍视与欣赏,同时也表达了在繁华世界中保持内心宁静的生活态度,反映了诗人淡泊明志的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牡丹:象征富贵、美丽与生命的短暂。
  • 露水:象征清新与生命的活力。
  • 云阴:象征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
  • 樽前:象征朋友间的欢聚与分享。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秀出群芳”是指什么?

    • A. 牡丹花
    • B. 百合花
    • C. 玫瑰花
    • D. 菊花
  2. 诗人希望与谁共同欣赏美丽的牡丹?

    • A. 自己
    • B. 家人
    • C. 朋友
    • D. 陌生人
  3. 诗中“道心无染”的意思是?

    • A. 内心保持清净
    • B. 内心充满杂念
    • C. 内心极其烦躁
    • D. 内心不再追求美

答案

  1. A. 牡丹花
  2. C. 朋友
  3. A. 内心保持清净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对比胡安国的《牡丹秋开》和李白的《静夜思》,两首诗均展现了对美好事物的珍视,但前者更侧重自然景色的描绘与内心的淡泊,后者则侧重于对故乡的思念与孤独感的抒发。两者在情感基调上各有千秋,反映了不同的生活态度和思考方式。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
  • 《诗经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