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立春》

时间: 2025-01-01 12:49:50

未临除夕气先交,玉嶂朝来见日消。

冰自解围回木色,花能传信满梅梢。

人家剪彩应书字,天仗迎春尽广郊。

北望寒云魂梦断,任从飞去莫相招。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十二月立春
作者: 胡安国 〔宋代〕

未临除夕气先交,
玉嶂朝来见日消。
冰自解围回木色,
花能传信满梅梢。
人家剪彩应书字,
天仗迎春尽广郊。
北望寒云魂梦断,
任从飞去莫相招。


白话文翻译:

在除夕还未到来之前,春天的气息已经首先传来。早晨时分,阳光透过玉山照耀,冰雪渐渐融化,露出了树木的颜色。花朵能够传递春天的消息,已经在梅树的枝头绽放。人们在家中剪彩迎接春天,天子也在广阔的郊野迎接新春。向北望去,寒云缭绕,让人心中的梦境破碎,任凭它随风而去,不必再去唤回。


注释:

字词注释:

  • 未临:还没有到来。
  • 除夕: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
  • 气先交:春天的气息已经提前到来。
  • 玉嶂:形容山峰的美丽。
  • 日消:阳光消散,指春天的到来。
  • 解围:冰雪融化,消融的过程。
  • 剪彩:指装饰,迎接春天的活动。
  • 天仗:指天子的仪仗,象征迎春的隆重场面。
  • 魂梦断:形容对冬天的依恋已断。

典故解析:

  • 立春: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象征春天的开始。
  • 梅梢:梅花在中国文化中象征坚韧与高洁,此处指春天的到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胡安国,宋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但其作品多表现出对自然、季节变化的敏锐观察,常以细腻的笔触描绘生活中的细节。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农历新年之前,立春是象征新生与希望的时节,诗人通过描绘春天的到来,表达了对生命和美好未来的期待。


诗歌鉴赏:

《十二月立春》是一首描绘春天到来的古诗,诗人在其中运用丰富的自然意象,展现了冬去春来的生机与希望。诗的开头,诗人以“未临除夕气先交”引入,生动地描绘出春天的气息在除夕之前已经悄然降临,给人一种温暖的预感。接着,诗人通过“玉嶂朝来见日消”描绘了阳光穿透山峦的美景,展现了春天的光明和活力。

随着冰雪的融化,诗人进一步描绘了自然的复苏。“冰自解围回木色”,表现出春天的温暖让一切复苏,树木的颜色逐渐显露。而“花能传信满梅梢”则用梅花象征春天的到来,梅花的盛开不仅是春天的标志,也传递着春的消息,令人感受到生命的力量。

后半部分,诗人描绘了人们迎接春天的场景,剪彩和书字象征着对新年的祝福与期待。同时,诗人笔下的“天仗迎春尽广郊”则暗示着国家的繁荣与安宁。最后,诗人向北望去,寒云仍在,似乎带着对往昔的留恋,而“任从飞去莫相招”则表达了对过去的释然,展现出一种洒脱的心境。

整首诗通过对春天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生命、希望与自然循环的深刻理解,展现了春天带来的无限生机和美好前景。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未临除夕气先交:春天的气息在除夕之前就已经到来,暗示春的到来。
  2. 玉嶂朝来见日消:早晨的阳光透过美丽的山峰,照耀大地,象征温暖与生机。
  3. 冰自解围回木色:冰雪逐渐融化,树木的色彩显露出来,描绘春天的复苏。
  4. 花能传信满梅梢:梅花的盛开传递着春天的到来,象征新的生命和希望。
  5. 人家剪彩应书字:人们在家中准备迎接春天,剪彩象征节日的喜庆。
  6. 天仗迎春尽广郊:天子在广阔的郊野迎接春天,表现国家的繁荣。
  7. 北望寒云魂梦断:向北望去,寒云弥漫,似乎让梦境破碎,暗示对过去的留恋。
  8. 任从飞去莫相招:任凭春去冬来,不必再去招回,表现出对时间流逝的释然。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天比作一种气息,通过自然现象生动展现。
  • 拟人:用“花能传信”赋予花朵以人的能力。
  • 对仗:诗中有多处工整的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春天的到来带来的希望与生机,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过去的释然与对未来的期待,体现了自然与人情的和谐。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天:象征新生与希望。
  • 梅花:象征坚韧与高洁,代表春的讯息。
  • 冰雪:象征冬天的过去,转瞬即逝的时光。
  • 阳光:象征温暖与生机,为春天带来活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剪彩”象征什么意思? A. 迎接春天
    B. 送别冬天
    C. 书写诗文

  2. 填空题:诗中提到“未临除夕气先交”,意指春天的气息在_____之前就已经到来。

  3. 判断题:诗中“北望寒云魂梦断”表达了对春天的期待。 (对/错)


答案:

  1. A
  2. 除夕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园序》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比较胡安国的《十二月立春》和杜甫的《春望》,两者均描绘春天,但杜甫更侧重于忧国忧民的情感,而胡安国则更注重自然的复苏与个人的情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诗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