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湖口》
时间: 2024-12-29 17:33:03意思解释
次湖口
作者: 董嗣杲 〔宋代〕
原文展示:
湖水出澜蠡,江水下巴蜀。
恰当相合处,清浊皆荡沃。
扁舟凌浩渺,渡者苦局促。
卸帆与立桅,黄帽不须督。
纸钱望空飏,饱肉为相触。
江神昭灵休,压浪无留瞩。
遂使惊魂甦,免得遭鬼录。
去程天茫茫,滩过有矶续。
矶头熟风波,寒草失旧绿。
所愿晴风恬,遵陆脱羁束。
白话文翻译:
湖水从蠡口涌出,江水从巴蜀流下。
在这恰到好处的交汇点,清浊之水都被荡涤得干干净净。
小舟在浩渺的水面上漂浮,渡船的人感到局促不安。
卸下帆船与竖起桅杆,黄帽子也不需要再督促。
纸钱在空中飞扬,肉食的气味四处飘散。
江神显现灵气,压制波浪不再留恋。
这让人惊魂复苏,免得遭遇鬼魅的记录。
回程的道路天色茫茫,滩涂上有礁石相连。
礁头的风波熟悉,寒草失去了往日的绿色。
我所希望的是晴天的微风,能让我在陆地上摆脱羁绊。
注释:
- 蠡:指蠡口,是湖水流出的地方。
- 巴蜀:指四川地区,历史上多被称为巴蜀。
- 荡沃:指水流涤荡,清浊不分。
- 苦局促:形容渡者在小舟上的压迫感。
- 黄帽:指渡船人戴的帽子,象征身份。
- 纸钱:祭祀用的纸钱,在此意指对亡者的祭奠。
- 江神:指江河的神灵。
- 鬼录:指阴间的记录。
- 寒草失旧绿:指草木枯萎,失去生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董嗣杲,字子饶,号白云,宋代诗人,生平不详。其诗风多表现自然景物与人生哲理,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诗人可能在湖口地区旅行,受到自然景观的启发,表达了对水流交汇之美的赞美,同时也寄托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次湖口》是一首描写湖与江交汇处景色的诗,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思考。诗中描绘湖水与江水的交融,清浊相荡,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美。通过“扁舟凌浩渺”的意象,诗人传达了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助,尤其是在“渡者苦局促”一语中,隐含着一种无奈与挣扎。
诗的后半部分转向对生命的感悟,提及“纸钱望空飏”,反映出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对生死的思考。而“江神昭灵休”则体现了对自然神灵的崇敬,表现出一种超越生死的宁静与安详。整首诗在风景描写与情感表达之间找到了一种和谐的平衡,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人生的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湖水出澜蠡,江水下巴蜀:描绘了湖水从蠡口流出,江水从巴蜀流下的情景。
- 恰当相合处,清浊皆荡沃:形容二水交汇的地方,水质变得干净。
- 扁舟凌浩渺,渡者苦局促:小舟在广阔的水面上漂流,渡者感到局促。
- 卸帆与立桅,黄帽不须督:形容船上的人忙于操作,黄帽子象征身份。
- 纸钱望空飏,饱肉为相触:祭祀用的纸钱飞扬,肉食的气味飘散。
- 江神昭灵休,压浪无留瞩:江神显现,波浪不再翻涌。
- 遂使惊魂甦,免得遭鬼录:让人心灵复苏,逃避死亡的记录。
- 去程天茫茫,滩过有矶续:回程的路途一片茫然,滩涂上有礁石连接。
- 矶头熟风波,寒草失旧绿:礁石上的风波熟悉,草木枯萎。
- 所愿晴风恬,遵陆脱羁束:愿望是晴天的微风,让人摆脱束缚。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如“清浊皆荡沃”与“卸帆与立桅”。
- 比喻:将自然景观与人生感悟结合,形成深刻的隐喻。
- 拟人:将江神赋予人性,表现出对自然的尊重。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借湖与江的交汇象征人生的无常与自然的和谐。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生命的思考和对逝去的怀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湖水:象征平静与柔和。
- 江水:象征奔放与力量。
- 扁舟:象征孤独与旅途。
- 纸钱:象征对亡者的思念。
- 黄帽:象征身份与责任。
- 寒草:象征生命的脆弱与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次湖口》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杜甫
- C. 董嗣杲
-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巴蜀”指的是哪个地区?
- A. 四川
- B. 湖南
- C. 湖北
- D. 广东
-
诗中的“扁舟凌浩渺”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无奈
- C. 愤怒
- D. 沮丧
答案:
- C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早发白帝城》 by 李白
- 《江雪》 by 柳宗元
诗词对比:
- 《次湖口》与《早发白帝城》:两首诗均描写自然景观,前者强调湖水与江水的交汇与人生的思考,后者则表现了行旅的孤独与对自然的赞美。
- 解读:在表现自然美的同时,两者都蕴含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