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卢叔才食蛹》

时间: 2024-09-19 22:08:13

绿柘林中听晚缫,闻将煮蛹当持螯。

何须有茧大如瓮,救得妻儿啼与号。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和卢叔才食蛹
作者: 葛立方 〔宋代〕

绿柘林中听晚缫,
闻将煮蛹当持螯。
何须有茧大如瓮,
救得妻儿啼与号。

白话文翻译:

在绿柘树丛中听着晚上的缫丝声,
听说将要煮蛹时,手里却要持着螯。
何必有像瓮一样大的茧,
只要能救得妻儿的哭泣和呼号。

注释:

  • :指缫丝,取蚕茧中丝的过程。
  • :指昆虫的蛹,成熟后将变成成虫。
  • 持螯:指持着螯,可能是指在捕捉或处理蛹时的动作。
  • :蚕在吐丝后形成的茧,象征着财富和生活的希望。

典故解析:

本诗并没有直接引用历史典故,但通过描写缫丝和蛹,反映了当时社会中生计和家庭的关系。诗中提到的“妻儿啼与号”则表达了对家庭的关切和对生活的苦乐交织。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葛立方,宋代诗人,以其清新的诗风和独特的视角著称。他的作品往往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展现了平民百姓的生活状态。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宋代,那个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市民文化兴起。诗人通过描写简单的生活场景,表达对家庭幸福的渴望和对生计艰辛的感慨。

诗歌鉴赏:

《和卢叔才食蛹》通过描绘日常生活中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家庭生活的关注与思考。诗的开头提到了“绿柘林中听晚缫”,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的自然氛围,伴随着劳动的声音,展现出一种朴实的生活场景。随后提到“闻将煮蛹当持螯”,则将焦点转向生活的实用性和生计的艰辛,蛹在此不仅是食物的象征,也反映出劳动者对生存的执着和努力。

“何须有茧大如瓮”一句更是点出诗人的思考。他认为,虽然有大茧似乎是富裕和成功的象征,但家庭的幸福和生活的安宁才是最重要的。最后一句“救得妻儿啼与号”展现了对家人的深切关怀,表达了诗人对家庭幸福的追求。

整首诗通过简单的描写与深刻的情感结合,展现了劳动者的生活哲学和对家庭的责任感,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与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绿柘林中听晚缫”:描绘了一个自然的环境,绿柘树成荫,傍晚时分的缫丝声让人感到宁静和劳作的气息。
  2. “闻将煮蛹当持螯”:提到煮蛹的情景,强调了生活的实用性。
  3. “何须有茧大如瓮”:反思财富的象征,质疑物质的追求。
  4. “救得妻儿啼与号”:表达了对家庭的关切,显示出家庭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修辞手法:

  • 使用了比喻,如“茧大如瓮”,形象地表现了对物质的追求。
  • 对仗手法鲜明,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和对生计的思考,反映出劳动者的责任与对生活的态度。

意象分析:

  • 绿柘林:象征宁静的自然环境,与生活的简单和朴素相呼应。
  • 蛹与茧:分别象征着生存的现实和物质的追求,强调劳动与家庭的关系。
  • 妻儿啼与号:表现出家庭的温情与责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缫”指的是什么? A. 捉虫
    B. 取蚕丝
    C. 制造器具

  2. 诗人认为茧的大小是否重要? A. 重要
    B. 不重要
    C. 一般重要

  3. “救得妻儿啼与号”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财富的渴望
    B. 对家庭的关心
    C. 对工作的热爱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关注家庭与社会的关系。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表达对生活的感慨与对家乡的思念。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描绘了战乱对家庭的影响,与本诗的家庭关怀形成鲜明对比。
  • 白居易《琵琶行》:强调个人情感与社会背景的联系,亦与本诗在情感表达上相似。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诗宋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