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庆善郎中挽诗四首》

时间: 2025-01-08 18:57:23

平生气既凛冰霜,圣读潜心德愈光。

赏善每能击节,避人宁复解移床。

第知中垒序论语,谁测诗仙流夜郎。

有道固应黄发寿,何期竟不验长桑。

意思解释

洪庆善郎中挽诗四首

原文展示:

平生气既凛冰霜,圣读潜心德愈光。
赏善每能击节,避人宁复解移床。
第知中垒序论语,谁测诗仙流夜郎。
有道固应黄发寿,何期竟不验长桑。

白话文翻译:

一生之中,气质如冰霜般清冷,圣人所读的书籍,潜心修德愈发光明。
欣赏善行时,总是能击节称赞,而避世隐居的人,又哪能轻易挪动床榻?
只知道《中庸》序和《论语》,谁能知道那位诗仙在夜郎的流逝?
有道理的人本应享有长寿,谁知却未能见到长桑的果实。

注释:

  • 气既凛冰霜:形容气质冷峻,像冰霜一样。
  • 圣读潜心德愈光:指圣贤所读的书籍潜心修习,德行愈发光辉。
  • 击节:指赞美时击手指。
  • 解移床:隐喻安逸舒适的生活。
  • 中垒序:指《中庸》的序言。
  • 诗仙流夜郎:指李白,流寓于夜郎地区。
  • 黄发寿:意指年老长寿。
  • 长桑:比喻长寿的象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葛立方,南宋诗人,以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作品多描写人生哲理和自然景物。

创作背景:这首挽诗是为悼念洪庆善郎中而作,表达了对其高洁品德和学识的追思,反映了当时对士人品格的推崇。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冷的气质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基础,表达了对已故朋友的悼念。开篇以“平生气既凛冰霜”一句,立刻塑造了洪庆善的高洁形象,仿佛他的气质能够与冰霜相提并论,显示出其人格的高尚。接着,诗人提到洪庆善的学识,强调他潜心修德,使得德行愈发光芒四射。这不仅是对逝者的赞美,也是对士人应有品格的呼唤。

诗中通过“赏善每能击节”一句,展示了洪庆善对善行的欣赏和赞美,表明其内心的高尚情操。后半部分转向哲理思考,通过对《论语》和《中庸》的提及,展现了传统文化的深厚影响,并以“谁测诗仙流夜郎”抒发对李白的敬仰,暗示洪庆善在文化上的造诣。

最后,通过“有道固应黄发寿,何期竟不验长桑”,诗人感叹洪庆善的早逝,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对理想长寿的追求。整首诗结构严谨,意境深远,既有对友人的怀念,又有对人生真谛的反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平生气既凛冰霜”:表现洪庆善清冷、高洁的气质。
    • “圣读潜心德愈光”:强调他的学识和道德修养。
    • “赏善每能击节”:表现他对善行的欣赏。
    • “避人宁复解移床”:暗示他的隐居生活和高尚情操。
    • “第知中垒序论语”:提到他对经典的了解,表现学识。
    • “谁测诗仙流夜郎”:引入李白的形象,表现文化传承。
    • “有道固应黄发寿”:哲理性思考,强调道德应得长寿。
    • “何期竟不验长桑”:感叹人生无常,表达惋惜。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洪庆善比作冰霜,形象生动。
    • 对仗:诗句间对称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典故:引用《中庸》和《论语》,增添文化厚度。
  •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怀念友人,探讨了道德、学识与人生的关系,体现了对士人品德的崇高追求和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意象分析:

  • 冰霜:象征清冷高洁的人格。
  • 圣读:象征知识与智慧的积累。
  • 击节:表现对善行的赞美和推崇。
  • 黄发寿:象征长寿与智慧。
  • 长桑:比喻理想中的长寿与美好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平生气既凛冰霜”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洪庆善的高洁气质
    • B. 洪庆善的生活环境
    • C. 洪庆善的家庭背景
  2. “赏善每能击节”中的“击节”指的是什么行为?

    • A. 吃饭
    • B. 移动
    • C. 称赞
  3. 诗中提到的“诗仙”指的是哪位诗人?

    • A. 杜甫
    • B. 李白
    • C. 白居易

答案

  1. A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 比较葛立方的挽诗与李白的《将进酒》,两者都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但葛立方更侧重于道德与品格的探讨,而李白则强调豪放与及时行乐。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