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三首 其二》

时间: 2025-01-01 19:36:51

雉堞参差残照满,春深掩袖重过。

古碑无字野苔和。

翠华虚想像,陈迹暗消磨。

知有宓妃无限恨,只余一赋情多。

梵声曾否出烟萝。

鱼山青未了,驻马旧东阿。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雉堞参差残照满,春深掩袖重过。
古碑无字野苔和。
翠华虚想像,陈迹暗消磨。
知有宓妃无限恨,只余一赋情多。
梵声曾否出烟萝。
鱼山青未了,驻马旧东阿。

白话文翻译:

围墙斑驳,夕阳的余晖洒满大地,春天的深处,我轻轻掩袖缓缓走过。
古老的碑刻上没有字迹,只剩下野苔相依。
翠色的华丽景象如梦幻般消逝,昔日的痕迹渐渐磨灭。
我知道宓妃心中有无尽的遗恨,唯有这首诗充满了情感。
曾经的梵音是否从烟雾缭绕的地方传出?
鱼山的青色依然未尽,我在老地方停马,回望东阿。

注释:

  • 雉堞:雉堞指的是一种古代的围墙。
  • 春深掩袖:春天已经很深,掩起袖子,表示轻盈的步伐。
  • 古碑无字:古老的碑刻上没有字,象征着历史的遗忘。
  • 宓妃:宓妃是古代传说中的美女,代表着缠绵的情感与遗憾。
  • 梵声:佛教的梵音,象征着清净与超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史承谦,清代诗人,以其细腻的诗风和对自然景物的深刻观察著称。他的作品常常融合历史情感与个人情怀,具有浓厚的文学艺术色彩。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与变革之际,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对时光流逝和历史遗迹的感慨,同时也寄托了他对个人情感的思考。

诗歌鉴赏:

《临江仙三首 其二》是一首充满历史感与个人情感的古诗。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通过对夕阳、古碑、野苔等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怀旧。在第一联中,诗人以“雉堞”和“残照”开篇,构筑了一种斑驳的历史场景,仿佛在提示着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沉淀。接下来,诗人通过“古碑无字”与“野苔和”的意象,表现了对往昔的追忆与对岁月变迁的无奈,彰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第三联以“宓妃”的情感为切入,诗人借用古代美女的遗恨,表达了对个人情感的深刻理解与共鸣。最后两句“梵声曾否出烟萝”与“鱼山青未了”,则是在对自然的感慨中融入了一种对生命的思考,仿佛在问:是否还有那段美好的时光能够重现?整首诗语言简练却意蕴悠长,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索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雉堞参差残照满:描绘了破旧围墙在夕阳下的景象,暗示历史的斑驳。
  2. 春深掩袖重过:表达在春天深处的静谧与孤独,掩袖走过,似乎在思考。
  3. 古碑无字野苔和:古老的碑刻已无字迹,只有野苔覆盖,象征历史的遗忘与沧桑。
  4. 翠华虚想像,陈迹暗消磨:美好的景象如梦幻般消逝,往昔的痕迹也在渐渐消失。
  5. 知有宓妃无限恨:宓妃的情感成为诗人情感的寄托,表达对爱情的无尽遗憾。
  6. 只余一赋情多:只有这一首诗,寄托了诗人满满的情感。
  7. 梵声曾否出烟萝:对宗教与超脱的思考,问是否有梵音传出。
  8. 鱼山青未了,驻马旧东阿:自然景色的美丽依旧,回望往昔,充满了怀旧之情。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和对仗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如“翠华虚想像”,虚幻的意象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无情。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与自然的描写,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个人情感的深刻思考,是一首具有浓厚人文关怀的诗篇。

意象分析:

  • 雉堞:历史的象征,代表着时间的流逝。
  • 残照:夕阳的余辉,暗示着美好事物的消逝。
  • 古碑:历史的遗物,象征着过去的记忆。
  • 宓妃:爱情与遗憾的象征,寄托了诗人内心的情感。
  • 梵声:象征着超脱与宁静,反映内心的渴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雉堞参差残照满”中的“雉堞”指的是: A. 古代的围墙
    B. 一种鸟类
    C. 河流
    D. 青山

  2. 诗中的“宓妃”象征着: A. 友情
    B. 遗憾的爱情
    C. 家庭
    D. 自然

  3. 以下哪一句表达了对往昔的怀旧? A. “春深掩袖重过”
    B. “只余一赋情多”
    C. “鱼山青未了”
    D. “古碑无字野苔和”

答案

  1. A
  2. B
  3.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中对国家动荡的感慨与史承谦《临江仙》的个人情感思考形成鲜明对比。杜甫的诗更为忧国忧民,而史承谦则更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和对历史的追思。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赏析》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