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涧寺二首》

时间: 2024-09-19 21:21:45

山韵江深屋翠崖,夜钟声自瓮中来。

长松偃蹇苍龙卧,六月涧泉轰怒雷。

意思解释

双涧寺二首

作者: 黄庭坚 〔宋代〕

原文展示:

山韵江深屋翠崖,
夜钟声自瓮中来。
长松偃蹇苍龙卧,
六月涧泉轰怒雷。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山间寺庙的幽静景象:山的韵味和江水的深邃环绕着翠绿的悬崖,夜晚的钟声仿佛从陶瓮中传来。长松树懒散地躺着,像是一条沉睡的苍龙,而六月的涧水则像怒雷般轰鸣。

注释:

  • 山韵:山的韵味、气韵。
  • 江深:江水深邃。
  • 翠崖:翠绿的悬崖。
  • 夜钟声:夜晚寺庙的钟声。
  • 瓮中:这里指声音的来源,像是从瓮里传出来的,增添了神秘感。
  • 长松:高大的松树。
  • 偃蹇:懒散地躺卧。
  • 苍龙:比喻松树的姿态,形象化的表达。
  • 轰怒雷:形容涧水的声音如同雷声般震耳。

典故解析:

诗中并未直接引用典故,但“夜钟声”与传统佛教文化中的寺庙钟声有密切联系,钟声在古代常被视为一种清净、超脱的象征。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与苏轼、米芾齐名,被称为“宋四家”。他的诗歌以清新、高远著称,擅长描写山水景色。

  •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黄庭坚常游历于山水之间,受自然景色的启发,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优美的意象和清晰的音韵构造,展现出自然与人文的和谐。首句通过“山韵江深屋翠崖”描绘了优雅而深邃的自然景观,展现了山水的气韵。接着“夜钟声自瓮中来”则用拟人的手法,赋予钟声以生命,表现出夜晚的静谧与神秘。长松树的姿态,“偃蹇苍龙卧”,通过比喻使得读者感受到松树的悠闲与生机,仿佛它在守护着这片宁静的天地。而“六月涧泉轰怒雷”则以生动的比喻,激发出夏季涧水的澎湃,展现出自然的力量与壮丽,形成了诗歌的高潮。

整首诗通过优美的意象和生动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山水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也蕴含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山韵江深屋翠崖”:描绘了一个山水相依的环境,充满了诗意。
    • “夜钟声自瓮中来”:钟声的来源不明,增添了神秘感。
    • “长松偃蹇苍龙卧”:松树的姿态与苍龙相类,表现了自然的气息。
    • “六月涧泉轰怒雷”:涧水如雷,表现出自然的力量与动感。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长松比作苍龙,形象生动。
    • 拟人:钟声被赋予了生命,增强了诗的情感。
    • 对仗:第一、二句的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诗中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 :象征着高远、宁静。
  • :代表深邃与流动,生命的延续。
  • 翠崖:象征着生命的繁茂与美好。
  • 夜钟声: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内心的宁静。
  • 长松:代表着坚韧与生命力。
  • 涧泉:象征着自然的力量与激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夜钟声自瓮中来”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惊恐
    • B. 宁静
    • C. 忧伤
  2. “长松偃蹇苍龙卧”里的“苍龙”比喻了什么?

    • A. 生命的力量
    • B. 松树的姿态
    • C. 诗人的心情
  3. 诗中提到的“轰怒雷”形容了什么?

    • A. 夏季的暴风雨
    • B. 涧水的声音
    • C. 远处的雷声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早发白帝城》
  •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山水之美,但更多地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淡泊。与黄庭坚的《双涧寺二首》相比,王维的诗更倾向于一种禅意的生活哲学。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黄庭坚诗文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