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栽竹养松人去尽,
空闻道士种桃花。
昨来一夜惊风雨,
满地残红噪暮蛙。
白话文翻译:
种竹养松的人已都离去,
只听见道士在种桃花。
昨夜一场暴风雨惊扰了我,
满地的残花伴着蛙声在傍晚喧闹。
注释:
- 栽竹:种植竹子。
- 养松:养护松树。
- 道士:指修道的人,通常在山林中隐居。
- 桃花:桃树的花,象征春天和美好。
- 惊风雨:突如其来的风雨。
- 残红:指凋落的花瓣。
- 噪:喧闹、吵闹的意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宋代著名的诗人、书法家。他的诗风受到王维、李白等人的影响,崇尚自然,擅长描绘山水景色。黄庭坚以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宋代诗坛的重要人物。
创作背景: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是在诗人闲暇之余,感受自然景色与人事变迁。诗中反映出一种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事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自然与人事交错的画面,诗人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写,表现了对逝去时光和人事变迁的无奈。开头两句中的“栽竹养松”与“道士种桃花”形成鲜明的对比,前者代表了隐士的修行与平静,后者则象征着人间的繁华与变化。接下来的“昨来一夜惊风雨”,则是突如其来的变故,暗示着生命的无常和自然力量的不可预测,给人以深深的震撼。最后一句“满地残红噪暮蛙”,用意象丰富了整个画面,残花与蛙声共同构成了一种凄凉而又生动的气氛,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与感叹。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极为成功,竹、松、桃花、风雨、蛙声等都成为了诗人情感的载体,既表现了自然的美丽与变幻,也隐含着对人世无常的感慨。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引导读者在感受自然美的同时,思考生命的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栽竹养松人去尽”:描绘了一个孤独的环境,竹子和松树的种植与养护代表了过去的宁静生活,而“人去尽”则暗示人与自然的疏离。
- “空闻道士种桃花”:道士种桃花的声音似乎是对过去繁华的怀念,桃花象征着春天的生机与美好。
- “昨来一夜惊风雨”:风雨的突然袭来,象征着生活的不确定性和自然的强大。
- “满地残红噪暮蛙”:残花遍地,伴随着蛙声,传递出一种凄凉感,暗示着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比竹松的静谧与桃花的繁华,突显出人事的变迁。
- 意象:使用丰富的自然意象,如竹、松、桃花、风雨、蛙声,构建出诗歌的情感基调。
- 拟人:“噪暮蛙”赋予蛙声以人性化的特点,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事无常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与哲理的探讨,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理的深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竹:象征坚韧与高洁。
- 松:寓意长青与不屈。
- 桃花:象征春天的生机与人间的美好。
- 风雨:代表生命中的变故与无常。
- 残红:暗示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 蛙声:象征自然的生动与喧闹。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植物有哪些? a. 竹、松、桃花
b. 柳、梅、菊
c. 树、花、草
答案:a -
诗的主要意象是? a. 竹子
b. 桃花
c. 风雨与蛙声
答案:c -
诗中提到的自然现象是什么? a. 日出
b. 风雨
c. 雪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黄庭坚的自然描写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似,均通过自然景物反映个人情感。但黄庭坚更强调人事的变迁与无常,而王维则更多表现出一种宁静与和谐。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黄庭坚研究》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黄庭坚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