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仙歌·蟹》

时间: 2025-01-06 12:58:43

烟波好处,尽横行无忌。

怪雨腥风趁秋起。

闪渔镫几点,辛苦爬沙,莫误认、凉夜调琴如此。

稻梁凭作践,孕白含黄,偶尔朝魁亦游戏。

带甲惯惊人,野店吞声,谁传信、无肠公子。

且料理、新霜菊花天,要换取尖团,正其时矣。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烟波好处,尽横行无忌。
怪雨腥风趁秋起。
闪渔镫几点,辛苦爬沙,
莫误认凉夜调琴如此。
稻梁凭作践,孕白含黄,
偶尔朝魁亦游戏。
带甲惯惊人,野店吞声,
谁传信无肠公子。
且料理新霜菊花天,
要换取尖团,正其时矣。

白话文翻译:

在烟波浩渺的水面上,随意游荡,没有任何顾忌。
奇怪的是,秋天来临时,腥风骤雨也随之而至。
闪烁的渔灯点点,辛苦地在沙滩上爬行,
别误以为凉夜是弹琴的时光。
稻谷和粮食被随意对待,孕育着白色和黄色,
偶尔在早晨的光辉中也可以嬉戏。
身披铠甲的蟹子总是让人惊讶,乡下的酒家静悄悄的,
谁在传递那无情的公子消息呢?
不如好好珍惜这新霜降临的菊花天,
趁此时节换取一团美好的东西吧。

注释:

  • 烟波:形容水面烟雾缭绕的景象。
  • 怪雨腥风:形容秋季天气的诡异多变。
  • 渔镫:渔民用来捕鱼的灯具。
  • 稻梁:指稻子和粮食。
  • 朝魁:早晨的阳光,或指早起的人。
  • 带甲:形容蟹子身上的硬壳。

典故解析:

此诗并未直接引用特定的历史典故,但通过描绘蟹的生活状态与秋天的景象,反映了自然界的变化,传达出诗人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章钰,清代诗人,以擅长描绘自然景物和生活琐事著称。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常常融入个人的生活体验。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秋季,正值蟹子肥美之时,诗人通过描写蟹的生活环境,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诗歌鉴赏:

《洞仙歌·蟹》是一首描绘秋季蟹子生活的诗,充满了生动的自然景象与诗人细腻的观察。诗中开篇便以“烟波好处”引入,营造出一种开阔的水面场景,接着描写腥风怪雨的秋天,给人一种紧张而又真实的感觉。通过“闪渔镫几点”这一细节,诗人不仅刻画了渔民的辛劳,也象征着对生活的执着追求。

在后半部分,诗人似乎在反思生活的琐碎与珍贵,特别是“稻梁凭作践,孕白含黄”,表达了对食物的珍视与对生活的感慨。同时,“带甲惯惊人”的描述,既是对蟹子的生动写照,也暗含了对生活中意外惊喜的期待。

整首诗不仅是对自然与生活的观察,更有对生命哲理的思考,诗人通过蟹的形象,传达了对生命的尊重与珍视,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烟波好处,尽横行无忌:开篇描绘美丽的水面,展现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
  • 怪雨腥风趁秋起:引入秋天的天气变化,暗示生活的不确定性。
  • 闪渔镫几点,辛苦爬沙:渔民的辛勤劳动与蟹的生活相互交织。
  • 莫误认凉夜调琴如此:提醒人们珍惜当下,勿将美好时光误解为简单的享乐。
  • 稻梁凭作践,孕白含黄:反映生活中对物质的态度,强调珍惜。
  • 偶尔朝魁亦游戏:生活中的乐趣与轻松时刻。
  • 带甲惯惊人,野店吞声:蟹的惊人之处和宁静的环境对比。
  • 谁传信无肠公子:引入情感的思考,表达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 且料理新霜菊花天,要换取尖团,正其时矣:最后以积极的态度收尾,鼓励珍惜当下,追求美好。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烟波”比喻水面,营造氛围。
  • 拟人:蟹子被赋予人性特点,生动形象。
  • 对仗:如“带甲惯惊人”和“野店吞声”,增强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蟹子及其生活环境的描述,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传达出一种对生命的珍视与享受的态度。

意象分析:

  • 烟波:象征自然的广阔与自由。
  • 腥风怪雨:象征生活的变化与无常。
  • 渔镫:代表人类的劳动与努力。
  • 菊花:象征秋天的美好与生命的珍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烟波”指的是什么? A. 水面
    B. 山峰
    C. 草原
    D. 城市

  2. “怪雨腥风趁秋起”中的“怪雨”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惊讶
    C. 无奈
    D. 愤怒

  3. 诗人用“带甲”形容什么? A. 鱼
    B. 蟹
    C. 蛙
    D. 鸟

答案

  1. A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 - 陆游
  • 《蟹》 - 白居易

诗词对比:

  • 比较章钰的《洞仙歌·蟹》和白居易的《蟹》,可以发现两位诗人对蟹的描写各有侧重,章钰更侧重于环境与生活的哲思,而白居易则更注重蟹的生动形象与生活的乐趣,反映了不同的生活态度与自然观。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章钰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
  • 《中国古代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