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天乐(壬子和陈次贾为寿韵)》
时间: 2025-01-19 18:57:5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齐天乐(壬子和陈次贾为寿韵)
作者:李曾伯 〔宋代〕
少年塞上秋来早,昴街尚余芒曜。
举目关河,惊心弧矢,顾我岂堪戎纛。
几番凤诰。愧保障何功,恩隆旒藻。
笑指呼鹰,露花烟草忆刘表。
头鸬如许相与,岁寒犹赖有,白发公道。
对月怀人,临风访古,往事凄凉难考。
何时是了。莫驰志伊吾,贪名清庙。
松菊归来,稽山招此老。
白话文翻译:
少年时在边塞的秋天来得早,昴星街上仍旧闪耀着秋阳的光辉。
我举目望向关河,心中惊惧弓箭的威胁,回头想我怎能承受戎装的压力。
几次听到凤凰的诏令,感到惭愧自己的功劳何在,恩德却丰厚如绣袍。
我笑着指向呼啸的苍鹰,露水中的花草让我想起刘表。
像这样和你相伴,岁寒时节仍然依赖有你,白发依然坚守公道。
对着明月思念故人,临风寻访古迹,往日的凄凉难以考证。
何时才能结束这一切,莫要奔波于伊吾,贪恋名声于清庙。
松菊归来,我在稽山等候这样的老友。
注释:
- 昴街:指昴星,古代天文学上称此星为“昴”,这里暗指秋天的时节。
- 戎纛:戎装的旗帜,象征战争和武力。
- 凤诰:古代帝王用的诏书,象征权力与荣华。
- 刘表:三国时的荆州刺史,以文治著称,诗中提及表达对历史人物的怀念。
- 伊吾:指边疆地区,表示对名利的追求。
- 稽山:指古代的名山,诗人在此等待友人,象征归隐与清闲。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曾伯,字孟容,号阮亭,宋代著名词人。李曾伯以其清新自然、婉约动人的风格而著称,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这首词是李曾伯应友人寿宴所作,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以及对人生经历的感慨。诗中描绘了边塞的秋天,表现出历史的沉重感与个人的孤独。
诗歌鉴赏:
《齐天乐》通过对边塞秋天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友人深厚的情谊。开篇便以“少年塞上秋来早”引入,形成了深刻的对比,勾勒出年少时的壮志与如今的沧桑。诗中反复提及历史人物和往事,表达了对过往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无奈。
李曾伯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边塞的秋景,透过“昴街尚余芒曜”的描写,传达出秋日的温暖与美好。随着诗意的深入,逐渐流露出对时局的忧虑与个人的失落,尤其在“顾我岂堪戎纛”中,表现出对战争的恐惧与对安宁生活的渴望。
整首诗在情感上呈现出一种复杂的层次,既有对友人深厚的祝愿,又有对历史的反思与对未来的迷茫。李曾伯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将个人情感与历史背景交织,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少年塞上秋来早:表达了年少时在边疆生活的感受,秋天来得早,暗示着生活的艰辛。
- 昴街尚余芒曜:描绘了秋日的明媚,带有一丝温暖与希望。
- 举目关河,惊心弧矢:视野所见是关河的险峻,心中对战争的恐惧与忧虑。
- 顾我岂堪戎纛:自问自己是否能承受战争的压力,表达了内心的无奈与不安。
- 几番凤诰:提到多次听闻的权力之声,反映出对政治的无奈与感慨。
- 愧保障何功,恩隆旒藻:感到羞愧自己并无功绩,却受到厚重的恩典,表现出对自身地位的反思。
- 笑指呼鹰:以笑声指向鹰,表达对自由与勇气的向往。
- 露花烟草忆刘表:通过花草的清新,唤起对历史人物的追忆,表现出对文化的敬仰。
- 岁寒犹赖有,白发公道:即使到了白发之年,仍然期望能够坚守公正与理想。
- 对月怀人,临风访古:在明月下思念故人,寻访古迹,表现出对过去的追忆与对未来的迷惘。
- 何时是了,莫驰志伊吾:感叹不知何时才能结束这一切,不要追逐名利,反映出对人生的思考。
- 松菊归来,稽山招此老:期待着松菊的归来,隐喻着对自然与平静生活的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边塞的秋天与人生命运相类比,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 拟人:通过“昴街尚余芒曜”赋予自然以情感,增加了诗的韵味。
- 对仗:整首诗多处运用对仗,增强了音律美感,如“对月怀人,临风访古”。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对历史的追忆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悟。诗人通过对秋天的描绘,反映出人生的无常与对理想的追求,展现了对宁静生活的渴望和对名利的反思。
意象分析:
- 少年:象征着青春与理想。
- 秋天:代表着成熟、变迁与时光流逝。
- 戎装:象征着战争与责任。
- 松菊:代表着高洁与归隐的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昴街”指代什么?
- A. 夏天
- B. 秋天
- C. 冬天
-
“几番凤诰”中的“凤”象征什么?
- A. 权力
- B. 自由
- C. 富贵
-
诗中提到的“刘表”是哪个历史时期的人物?
- A. 春秋
- B. 汉朝
- C. 三国
答案:
- B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表达思乡情绪。
- 《登高》(杜甫)—描绘人生的沉浮与思考。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齐天乐》都表达了对故人的思念,但《静夜思》更侧重于思乡情感,而《齐天乐》则结合了历史与个人经历的感慨。
- 《登高》则更多反映了社会动荡下的个人无奈,两者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但风格与情感基调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