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愁 其三》

时间: 2025-01-19 19:55:20

震荡交州水气中,午时消息未全通。

天边野火烧铜柱,海上浮云接贝宫。

南纪苍黄愁失鹿,北书荏苒怨飞鸿。

艾山二月花如锦,剩有胡姬走玉骢。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震荡交州水气中,午时消息未全通。
天边野火烧铜柱,海上浮云接贝宫。
南纪苍黄愁失鹿,北书荏苒怨飞鸿。
艾山二月花如锦,剩有胡姬走玉骢。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忧愁的场景:交州的水气在震荡,午时的消息还未传达完全。天边的野火燃烧着铜柱,海上浮云与贝宫相接。南方的苍黄使我愁思失去猎物,北方的书信流逝让我怨恨飞鸿。艾山二月的花如同锦绣,唯独留下胡姬骑着玉骢而去。


注释:

  • 震荡:形容水面波动,气氛紧张。
  • 交州:古地名,今越南南部地区。
  • 午时:中午时分,通常指重要消息的传达时间。
  • 消息未全通:信息未能完全传达,暗示着某种不安。
  • 野火烧铜柱:暗指天边的火焰,象征着毁灭的力量。
  • 贝宫:传说中的海上宫殿,象征着美丽而遥不可及的事物。
  • 南纪苍黄:南方的苍黄象征着失落与愁苦。
  • 荏苒:指时光的流逝。
  • 胡姬:古代对女子的称呼,诗中暗指美丽的女子。
  • 玉骢:形容马匹的美丽,象征着自由与远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屠寄(约1620-约1700),字懋恭,号澄月,清代诗人,曾任职于地方官吏,擅长诗词,尤其以七绝和五言诗著称。他的作品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风格独特,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又愁 其三》创作于清代,反映了诗人对时局和人生的关注与忧虑。在战乱和动荡的背景下,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与情感的交织,表现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失去的感慨。


诗歌鉴赏:

《又愁 其三》是一首充满忧愁和思念的诗作,诗中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诗的开头“震荡交州水气中”便引人入胜,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氛围。接着,诗人通过“午时消息未全通”表达了信息的不畅与焦虑,似乎预示着某种不安的局势。

“天边野火烧铜柱,海上浮云接贝宫”则通过对比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一方面是自然的美丽与宁静,另一方面是弥漫的火灾与毁灭的危险。诗人将南北的情感纠葛展现得淋漓尽致,南方的悲伤与北方的怨恨交织在一起,令人感受到他对生活的无奈与惆怅。

最后两句“艾山二月花如锦,剩有胡姬走玉骢”以美丽的意象收尾,虽然春花烂漫,但胡姬的离去又让人感到无限的惆怅。这首诗通过鲜明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震荡交州水气中:描写交州的水面波动,暗示动荡的局势。
  2. 午时消息未全通:信息未完全传达,表现出心中的焦虑。
  3. 天边野火烧铜柱:象征着远方的灾难与破坏。
  4. 海上浮云接贝宫:描绘海上浮云,暗含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5. 南纪苍黄愁失鹿:南方的苍黄象征失落,传达出忧愁的情感。
  6. 北书荏苒怨飞鸿:书信的流逝让诗人感到怨恨,时光荏苒。
  7. 艾山二月花如锦:描绘春天的美丽,象征希望与美好。
  8. 剩有胡姬走玉骢:暗指美丽的女子离去,令人惆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南方的失落与北方的飞鸿进行对比,增强情感的对立。
  • 拟人:赋予自然景物以情感,使读者产生共鸣。
  • 对仗:在句式上形成平衡,增强诗歌的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体现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表现出对逝去事物的怀念与惆怅。诗歌通过细腻的自然描绘与情感表达,使人感受到一种深沉的思考与情感波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水气:象征着人心的惶恐与不安。
  • 野火:象征灾难,暗示动荡不安的社会。
  • 浮云:象征着变化无常的命运。
  • 苍黄:象征失落与忧愁。
  • 胡姬:代表美好的事物和逝去的爱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震荡交州水气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喜悦
    • B. 焦虑
    • C. 宁静
  2. “南纪苍黄愁失鹿”中“苍黄”象征什么?

    • A. 美丽
    • B. 失落
    • C. 幸福
  3. 诗的最后两句暗示了什么?

    • A. 生活的美好
    • B. 对美好的怀念与惆怅
    • C. 对未来的期待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 屠寄《又愁 其三》杜甫《春望》均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但屠寄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而杜甫则更强调国事之痛,反映出时代的沉重与社会的动荡。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屠寄研究》
  • 《古诗词解析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