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子庙》

时间: 2025-01-01 15:49:48

人间不记吴王事,江上今存季子宫。

坏壁乱飘青藓雨,破檐时荡白榆风。

衣冠何处埋春草,鸡酒长年任野翁。

下马一看思旧德,浮名应与暮云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季子庙
作者: 曹确 〔宋代〕

人间不记吴王事,江上今存季子宫。
坏壁乱飘青藓雨,破檐时荡白榆风。
衣冠何处埋春草,鸡酒长年任野翁。
下马一看思旧德,浮名应与暮云空。

白话文翻译

在世人中已无人记得吴王的往事,而江边却仍留着季子的庙宇。
破碎的墙壁上长满了青苔,雨水冲刷下,青苔随风飘荡;
破旧的屋檐在风中摇曳,白榆树的叶子在风中飘荡。
衣冠何处埋藏在春草之中?鸡酒的香气长年飘散在野翁的身旁。
下马一看,思绪里涌现出往日的德行,浮华的名声如今也只是与暮云同空。

注释

  • 吴王:指的是春秋时期的吴国国君,历史上吴国与季子(季札)有重要关联。
  • 季子宫:指季子庙,是为了纪念季札而建的庙宇。
  • 青藓:生长在潮湿环境中的青苔,象征着岁月的流逝。
  • 白榆风:榆树在风中摇曳,表现出一种自然的宁静和古老的气息。
  • 鸡酒:指家乡的酒,代表一种悠闲的生活。
  • 浮名:指虚假的名声或名利,表达对名声的反思和厌倦。

典故解析

  • 季子:季札是春秋时期的名士,以德行和智谋著称,后世对他的纪念常通过庙宇形式出现。
  • 吴王与季子:吴王的事迹在历史上被广泛提及,而季子则以其德行被后世铭记,反映了人们对道德的重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确(生卒年不详),字惟正,号雅卿,宋代诗人,擅长古体诗,作品常流露出对历史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季子庙》创作于作者游历江边时,面对古老的季子庙,他感慨历史的变迁与人心的冷漠。此诗表达了对往日英雄及其德行的追忆,以及对世俗名利的淡泊态度。

诗歌鉴赏

这首《季子庙》通过描绘古老庙宇的破败景象,反映了历史的变迁和人们对德行的遗忘。首句“人间不记吴王事”直接切入主题,表达了历史人物在世人心中逐渐淡去的遗忘感,紧接着“江上今存季子宫”则引出了季子庙的存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中通过“坏壁乱飘青藓雨”与“破檐时荡白榆风”的描写,不仅展现了自然的美丽,也隐喻着时间的流逝与沧桑。

后两句“衣冠何处埋春草,鸡酒长年任野翁”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诗人通过对衣冠和鸡酒的提及,表达了对过去繁华的追思以及对现实的无奈。最后一句“浮名应与暮云空”则将整首诗的情感推向高潮,浮华的名声终究难以抵挡时间的流逝,最终归于虚无。

整首诗在意象上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反映了诗人对历史、对人性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名利的超然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人间不记吴王事:表达了对历史的无奈,吴王的事迹已无人知晓。
  2. 江上今存季子宫:尽管吴王被遗忘,但季子庙仍在,象征着德行的持久。
  3. 坏壁乱飘青藓雨:描绘庙宇的破败,青苔随雨水飘荡,象征着岁月的流逝。
  4. 破檐时荡白榆风:屋檐破旧,榆树在风中摇曳,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5. 衣冠何处埋春草:质疑往日的荣华富贵如今何在,暗示人事如梦。
  6. 鸡酒长年任野翁:表现乡土气息,长年与自然为伴,体现了一种自在的生活。
  7. 下马一看思旧德:下马驻足,思念过往的德行,强调对道德的追求。
  8. 浮名应与暮云空:浮华的名声最终归于虚空,反映了诗人对名利的冷漠。

修辞手法

  • 对比:历史的遗忘与庙宇的存在形成鲜明对比。
  • 意象:青藓、白榆、鸡酒等意象营造出自然与人文的结合,富有哲理。
  • 反问:通过“何处埋春草”引发思考,增强诗的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季子庙的描绘,探讨了历史的变迁与人心的冷漠,表现了对名利的淡泊和对德行的追思,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藓:象征时间的流逝,反映了历史的沧桑。
  • 白榆风:代表自然的宁静,亦可解读为一种怀旧情绪。
  • 鸡酒:象征乡土与人情,表现了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季子庙是为了纪念哪位历史人物? A. 吴王
    B. 季札
    C. 诸葛亮
    D. 孟子

  2. “浮名应与暮云空”中的“浮名”指的是什么? A. 真实的名声
    B. 虚假的名声
    C. 家族的荣誉
    D. 个人的成就

  3.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是? A. 欢快
    B. 伤感
    C. 激昂
    D. 中立

答案

  1. B. 季札
  2. B. 虚假的名声
  3. B. 伤感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 《登高》——杜甫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 曹确的《季子庙》与杜甫的《登高》均表达了对历史与人生的思考,但曹确更侧重于对德行的追忆,而杜甫则更关注社会的苦难与个人的悲愤。两者的情感基调各有不同,但都反映了历史的沧桑与个人的命运。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