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留题毗陵潘氏宅假山
梅尧臣 〔宋代〕
人心本好静,世事方扰扰。
丘壑未去时,庭中结山小。
长欲见苍翠,何须听猿鸟。
有志同尚平,当期婚嫁了。
白话文翻译
人心本来是喜欢安静的,但世俗的事务却总是纷扰不休。当青山绿水尚未远去时,庭院中却已经造起了小山。长久以来我渴望看到那苍翠的山色,何必去聆听那猿鸣鸟叫呢?有志向的朋友们同样渴望平静的生活,当期望婚嫁之时,便能实现这一理想。
注释
- 心本好静:人心本来就喜欢安静。
- 扰扰:喧嚣、纷扰。
- 丘壑未去时:指山水风光尚在。
- 庭中结山小:在庭院中修建的小山。
- 长欲见苍翠:长久以来想要看到青翠的山景。
- 猿鸟:指的是山中的猿猴和鸟类,象征自然的声音。
- 有志同尚平:志同道合的人们向往平静的生活。
- 婚嫁了:指结婚、生育,生活安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圣俞,号天池,晚号梅溪,南宋时期著名诗人,擅长五言古诗,风格清新自然,常表达对世俗的思考和对自然的向往。
创作背景:诗作成于梅尧臣游访潘氏宅邸时,反映了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事干扰的感慨。假山作为庭院的一部分,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
诗歌鉴赏
《留题毗陵潘氏宅假山》是一首反映内心宁静与外界纷扰之间矛盾的诗。诗中,梅尧臣通过简洁的语言,表现出人们对宁静生活的渴望,以及对环境美的欣赏。开篇的“人心本好静”直指人性中的安宁本质,随后引入世事的干扰,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一种对宁静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
接下来的描绘中,假山的意象为诗歌增添了层次感,诗人通过对“丘壑未去时”的描写,表现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小山的构建既是人类对自然的改造,也是人类对内心宁静的追求。梅尧臣在此刻画的不仅是一个假山,更是一个理想的栖息地。
“长欲见苍翠,何须听猿鸟”一句,进一步深化了诗的意境。诗人渴望看到自然的苍翠,而不是被外界的声音所打扰,这种对自然的向往折射出他内心对平静的追求。最后两句提到的“有志同尚平”,展现出对志同道合者的期许,暗示着理想家庭生活的愿景。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传达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体现了梅尧臣对人性与自然和谐的理解,展现了宋代士人的理想与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人心本好静:开篇概述人心的本性,强调内心对宁静的渴望。
- 世事方扰扰:引入对现实的观察,世俗生活的纷扰使内心难以平静。
- 丘壑未去时:描绘自然景观的存在,暗示心中对美的追求。
- 庭中结山小:小山的构建象征着人类对自然的改造,也是追求宁静的体现。
- 长欲见苍翠:表达对自然美景的向往。
- 何须听猿鸟:强调内心的宁静,不被外界声音影响。
- 有志同尚平:提到同道中人,表示共同的理想愿望。
- 当期婚嫁了:期望生活安定,收获幸福。
修辞手法:
- 比喻:假山象征着人类对自然的改造。
- 对仗:如“丘壑未去时”和“庭中结山小”对比手法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探讨人性对宁静的追求与现实生活的矛盾,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假山:象征人类对自然的改造,也是对安静生活的追求。
- 苍翠:自然的美,象征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 猿鸟:代表自然的喧嚣,形成对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人心本好静”,这反映了怎样的人性?
- A. 喧嚣
- B. 宁静
- C. 矛盾
-
“丘壑未去时”中的“丘壑”指的是什么?
- A. 山水
- B. 城市
- C. 家庭
-
诗中提到的“有志同尚平”表达了什么愿望?
- A. 追求名利
- B. 向往宁静的生活
- C. 对社会的批判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陶渊明《归园田居》:同样表达了对自然与田园生活的向往,强调宁静与自给自足的理想。
- 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表现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梅尧臣诗文集》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