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通追赋洛中杂题和尝历览者六章其二洛州》

时间: 2025-01-04 09:21:37

上阳宫树影,不随寒波流。

天津桥下石,激响无时休。

至清自照物,遇险岂能柔。

东过白马去,凡经几千秋。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上阳宫树影,不随寒波流。
天津桥下石,激响无时休。
至清自照物,遇险岂能柔。
东过白马去,凡经几千秋。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上阳宫的树影在寒波中依旧静默,不随波流动。天津桥下的岩石被激流冲击,发出不断的响声。清澈的水面反射着周围的景物,遇到危险时又岂能柔和?诗人在东去白马的路上,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雨沧桑。

注释:

  • 上阳宫:指唐代的上阳宫,位于长安,是道教的一个重要宫观。
  • 寒波:寒冷的波浪,象征着困境或艰难的环境。
  • 天津桥:指的是一座知名的桥,桥下的石头被水流冲击。
  • 激响:激烈的响声,形容水流冲击石头的声音。
  • 至清:形容水面清澈透明。
  • 自照物:自我反射物体,说明水面如镜。
  • 遇险岂能柔:在遇到危险时,事物的本性往往显露出来,不能表现出柔和。
  • 白马:传说中的白马,可能暗指某种历史或文化象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1060),字子云,号用之,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而著称。他的诗多描写自然景物,关注人情冷暖,反映了宋代的社会生活和人文情怀。

创作背景:

《张仲通追赋洛中杂题和尝历览者六章其二洛州》是梅尧臣在游历洛阳时所作,表达了对历史沧桑和自然景观的感慨。背景是在宋代,洛阳作为文化和历史的重镇,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自然景观为背景,透过树影与寒波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思考。上阳宫的树影静谧而坚韧,似乎在抗拒外界的寒冷与变化;而天津桥下的石头则不断被冲刷,象征着岁月的无情与力量。诗中“至清自照物”的描绘,展现了清澈水面的宁静与反射,暗含内心的清明与坚定。最后一句“凡经几千秋”不仅是对时间的感叹,也是对历史的敬畏,暗示着即使经历了无数变迁,内心的坚韧与清澈仍然存在。整体上,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历史和自然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上阳宫树影,不随寒波流:描绘了上阳宫中的树影在寒冷的波浪中不随意摇动,象征着坚持和不变。
  2. 天津桥下石,激响无时休:桥下的石头在激流中不断发出响声,体现了时间的流逝与环境的变化。
  3. 至清自照物,遇险岂能柔:水面清澈如镜,反射出周围的景物,遇到危险时则展现出刚强的本色。
  4. 东过白马去,凡经几千秋:东行至白马,经历了几千年的时间积淀,表现了历史的厚重感。

修辞手法:

  • 对比:树影与寒波的对比,表现出静与动的对立。
  • 拟人:将清水描述为“自照物”,使自然界中的元素具有人性。
  • 象征:寒波象征着困境,清水象征着内心的清明。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达了坚韧不拔和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强调了在岁月的流逝中保持内心的清澈与坚定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树影:象征坚持与宁静。
  • 寒波:象征外界困境与变化。
  • 石头:象征坚固与岁月的冲击。
  • 清水:象征内心的清澈与明亮。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上阳宫”是指哪个朝代的宫观?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2. “天津桥下石,激响无时休”中的“激响”指的是什么?
    A. 风声
    B. 水声
    C. 人声

  3. 诗的最后一句提到“经过几千秋”,表达了什么主题?
    A. 对人物的追忆
    B. 对历史的感慨
    C. 对自然的赞美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望岳》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望岳》相比,两首诗都描绘了自然景观,但梅尧臣的诗更注重内心的反思,而杜甫则表现出更为宏大的历史意识和对自然的崇敬。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梅尧臣诗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