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赠洛下达三藏》

时间: 2025-01-17 10:24:19

曾携钵锡到灵山,古寺归来洛水边。

新译经文传北阙,旧游诗句在西天。

炉中香想诸方施,笼里灯应数世传。

别有空门难继处,宋尚书序本师编。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曾携钵锡到灵山,古寺归来洛水边。
新译经文传北阙,旧游诗句在西天。
炉中香想诸方施,笼里灯应数世传。
别有空门难继处,宋尚书序本师编。

白话文翻译:

我曾经带着钵盂和锡杖到灵山,游览古寺后回到洛水边。
新的译经文传播到北方的皇宫,旧时游玩时写下的诗句依然在西天流传。
香炉中的香火是各地信士所供奉,笼中的灯光应该是几世以来的传承。
然而,另外有些空门却难以继承下去,而宋尚书的序文则是本师所编撰的。

注释:

  • 曾携钵锡:指带着佛教僧侣常用的钵和锡杖。
  • 灵山:指佛教圣地,常用来象征修行之地。
  • 洛水:指洛水,古代名川,象征诗人归来的故乡。
  • 北阙:指北方的宫阙,代表皇权中心。
  • 旧游诗句:指作者曾经游览时所作的诗句。
  • 空门:指佛教寺院,象征空灵和出世。
  • 宋尚书:指宋代的一个文人或官员,可能是对其作品的提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魏野,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以其诗歌作品而被后人所知。其诗风多表现出对宗教、自然的观察与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魏野游历灵山后回到洛水边,反映了他对佛教文化和个人经历的思考与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虽短,但意境深邃,表现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尊重和对个人经历的反思。前两句描绘了诗人游历灵山的经历,展示了他与佛教的亲密关系。灵山作为佛教圣地,象征着信仰与修行的高地。而回到洛水边,则是对故乡的思念和归属感。接下来,诗人提到新译经文的传播,说明了佛法的影响力逐渐扩展,反映出文化的传承与延续。

旧游诗句的提及则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深度,诗人不仅关注眼前的经历,更有对往昔的追忆和对诗句长存的感慨。中间的香炉和灯笼意象,象征着信仰的传承与延续,显示了佛教文化在不同时间与空间中的影响力和生命力。最后一句提到“空门难继处”,表达了对佛教某些教义的思考,以及对传承的忧虑,反映出诗人对未来的关切。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曾携钵锡到灵山:描述了诗人曾经带着佛教的器具到灵山,暗示对宗教的追求。
  2. 古寺归来洛水边:描绘了游览古寺后回到故乡洛水边,表达了归属感。
  3. 新译经文传北阙:新的经文被传播到北方的皇宫,显示了文化和信仰的传播。
  4. 旧游诗句在西天:旧时游玩的诗句仍在流传,表明了时间的延续。
  5. 炉中香想诸方施:香火象征供奉,体现了信徒的虔诚。
  6. 笼里灯应数世传:灯光的传承,展示信仰的延续。
  7. 别有空门难继处:表达对佛教某些教义的忧虑。
  8. 宋尚书序本师编:提到宋代文人的作品,反映了文化的积淀。

修辞手法: 本诗运用了对仗、比喻等修辞手法,如“炉中香想”与“笼里灯应”之间的对仗,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同时,诗中意象的运用,赋予了诗歌深刻的哲理。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敬仰,对个人经历的反思,以及对信仰传承的思考,表达了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未来的忧虑。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灵山:象征修行与信仰的高地。
  • 洛水:代表故乡和归属感。
  • 香炉:象征信仰的供奉与传承。
  • 灯笼:象征光明与智慧的传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灵山”象征什么? A. 家乡 B. 修行圣地 C. 文化中心
  2. 诗人对“空门”的态度是? A. 积极 B. 忧虑 C. 无所谓
  3. “新译经文传北阙”表达了什么? A. 文化的传播 B. 个人的经历 C. 对故乡的思念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赠卫八处士》 - 李白
  • 《夜泊牛渚怀古》 - 李白

诗词对比

  • 魏野的这首诗与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同样表现了对往昔的追忆和对文化的敬仰。两者都通过个人经历反映了更大的历史与文化背景,展现了诗人对现实与历史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