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被公惊倒瓢泉》
时间: 2025-01-06 06:59:1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水龙吟·被公惊倒瓢泉
作者: 辛弃疾 〔宋代〕
被公惊倒瓢泉,倒流三峡词源泻。长安纸贵,流传一字,千金争舍。割肉怀归,先生自笑,又何廉也。但衔杯莫问,人间岂有,如孺子长贫者。谁识稼轩心事,似风乎舞雩之下。回头落日,苍茫万里,尘埃野马。更想隆中,卧龙千尺,高吟才罢。倩何人与问,雷鸣瓦釜,甚黄锺哑。
白话文翻译:
被公惊动了瓢泉,泉水倒流至三峡。长安的纸价因此变得昂贵,流传下来的一个字,价值千金,大家争相舍不得。割舍肉体怀念故乡,先生自嘲,何必在乎这些呢?不过举杯问候,世间有何事,如同幼子始终贫穷。谁能理解稼轩的心事,如同在舞雩之下随风而舞。回首落日,苍茫大地,尘埃飞扬如野马奔腾。更想起隆中卧龙的千尺高歌,才刚吟罢。请问何人与我倾诉,雷鸣瓦釜,何以黄钟哑然。
注释:
- 被公:指被权贵所惊扰。
- 瓢泉:形容泉水的形状或状态。
- 长安纸贵:指长安的文人作品流传广泛,导致纸张价值上升。
- 割肉怀归:比喻割舍肉体来表达对故土的思念。
- 稼轩:辛弃疾的号,反映他的个人情感。
- 雷鸣瓦釜与黄钟哑:比喻盛大的声势与无声的乐器,表示对比和失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宋代著名词人,生于1180年,卒于1260年。他的词风豪放,充满爱国情怀,常表达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及个人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这首词创作于南宋时期,辛弃疾身处风雨飘摇的时代,内忧外患,表露了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深切思考。
诗歌鉴赏:
《水龙吟·被公惊倒瓢泉》是一首表达辛弃疾对国家、故土深厚情感及其内心挣扎的词作。全词开篇即借“被公惊倒瓢泉”引出对历史的回顾,表现出对历史变迁的无奈和感慨。接着提到“长安纸贵”,不仅反映了文人之间的竞争和作品的流传,也暗示了时代的风云变幻。
“割肉怀归”则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强烈思念,尽管身在异乡,他的心始终牵挂着故土。后半部分通过“谁识稼轩心事”的自问,自然流露出诗人对自身理想的追求和对世态的失望。
全诗意象丰富,情感深沉,表现出辛弃疾作为一个文人对历史的思考与时代的无奈,同时也表达了对个人理想的坚持与追求。诗句间蕴含着浓郁的爱国情怀与人文关怀,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个人色彩。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被公惊倒瓢泉”:被权贵惊扰,泉水翻涌,暗示历史动荡。
- “倒流三峡词源泻”:借用自然景象,突出文人作品的广泛流传。
- “长安纸贵,流传一字,千金争舍”:表现文人之间竞争激烈,作品的价值。
- “割肉怀归”: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 “谁识稼轩心事”:自问无人理解自己的心事,体现孤独感。
- “回头落日,苍茫万里”:景象描写,衬托心境。
- “更想隆中,卧龙千尺”:怀念历史英雄,寄托理想。
- “倩何人与问”:表述孤独感与对话的渴望。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雷鸣瓦釜”比喻激烈与沉寂的对比。
- 拟人:自然景象与人心的结合,增强情感。
- 对仗:对称的句式增强了语言的美感。
-
主题思想:通过对个人理想与历史的思考,表达爱国情怀与对故土的深切怀念,反映出诗人辛弃疾的个性与时代背景的复杂。
意象分析:
- 瓢泉:象征着生命与历史的流动。
- 长安:代表着文人的集聚地,文化的象征。
- 割肉怀归:表现对故乡的思念,体现人性的深情。
- 卧龙:象征着智慧与理想的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辛弃疾的号是什么?
A. 词宗
B. 稼轩
C. 诗圣 -
“长安纸贵”中的“纸”指的是什么?
A. 书籍
B. 诗词
C. 文章 -
诗中提到的“雷鸣瓦釜”意指什么?
A. 激烈的冲突
B. 安静的环境
C. 文人的孤独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辛弃疾)
-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诗词对比:
- 辛弃疾的《水龙吟》与苏轼的《念奴娇》均表现了对历史的思考与个人情感的寄托,不过辛弃疾更显豪放,而苏轼则更为抒情。两首词都体现了词人对历史的感慨与对理想的追求,展现了宋代文人的风采。
参考资料:
- 辛弃疾《词选》
- 《宋代文学概论》
- 《中国古典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