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

时间: 2025-01-06 15:13:43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

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

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
辛弃疾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
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
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山园生活场景。作者在连绵的云和松竹之间,感到一切都很满足。他拄着拐杖,享用着东家分来的肉,白酒也在床头初熟。西风吹拂,梨树和枣树在园中摇曳,孩子们偷偷用长竿钓鱼。作者希望不要让旁人打扰,他要静静地在这里观看这一切。

注释:

  • 连云:形容天上云层的连绵不绝。
  • 松竹:松树和竹子,象征高洁和坚韧。
  • 拄杖:手里拿着拐杖,暗示作者的年纪。
  • 分社肉:东家分给的肉,指邻里之间的分享。
  • 白酒:一种酒,通常指清澈的白色米酒。
  • 西风:秋天的风,暗示季节的变化。
  • 儿童偷把长竿:孩子们用长竿钓鱼,体现生活的乐趣。
  • 莫遣旁人惊去:希望不要让其他人打扰这个宁静的场景。
  • 老夫:自称,表现出谦和与老练的态度。

典故解析:

“连云松竹”可理解为自然界的美好景象,象征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古代文人常以松竹自喻,表达高洁的志向。诗中“儿童偷把长竿”则是描绘了孩子们的天真与活泼,体现了自然与生活的和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政治家。他以豪放激昂的词风和深刻的思想著称,常常表达对国家、民生的关切。

创作背景:这首词创作于辛弃疾晚年,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淡泊态度和对乡村生活的向往。经历了南宋的动荡与个人的失意,他在此处寄情于山水,享受宁静的生活。

诗歌鉴赏: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表达了辛弃疾对生活的满足与自然的热爱。全词以平淡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山园场景,展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珍惜。在“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中,诗人通过自然景象表达了内心的满足感。生活的简单与自然的美好让他感到充实。在“儿童偷把长竿”一句中,孩子们的天真无邪和对生活的热爱,让人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与希望。最后一句“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则流露出一种悠闲自得的心态,表达了对外界干扰的拒绝,体现了老年人渴望平和安静生活的愿望。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连云松竹:描绘自然景象,展现诗人身处的环境。
    2. 万事从今足:表达了作者满足的心态。
    3. 拄杖东家分社肉:描绘生活的简单与亲切。
    4. 白酒床头初熟:暗示生活的悠闲与享受。
    5. 西风梨枣山园:展现秋天的气息与丰收的景象。
    6. 儿童偷把长竿:体现生活的乐趣,儿童的天真。
    7. 莫遣旁人惊去:表达对宁静生活的珍视。
    8. 老夫静处闲看:自称老夫,表现出豁达的心态。
  • 修辞手法:全词用到了比喻(“连云松竹”)、拟人(“儿童偷把长竿”)等修辞手法,增强了画面感和情感的表达。

  • 主题思想:整首词表达了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与满足,体现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 连云:象征广阔的自然,代表着自由与开阔的心境。
  • 松竹:象征高洁、坚韧,表现诗人的情操与志向。
  • 儿童:象征纯真与无忧,反映了生活的乐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连云松竹”主要描绘了什么? A. 自然景象
    B. 人的情感
    C. 战争场面
    D. 城市生活

  2. “莫遣旁人惊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A. 忧虑
    B. 喜悦
    C. 宁静
    D. 愤怒

  3. 诗中提到的“白酒”象征什么? A. 享受生活
    B. 战斗精神
    C. 贫穷
    D. 忧伤

答案

  1. A
  2. C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辛弃疾与李清照的作品都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但辛弃疾的词更显豪放,李清照的则显柔婉。两者的作品在风格和情感表达上有明显差异,值得深入比较和探讨。

参考资料:

  • 《辛弃疾词全集》
  • 《宋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