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董伯和镫夕有感二首》
时间: 2025-01-19 14:50:0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数枝镫火古祠门,妆点山中一哄春。俚语为求蚕麦福,队游多是布荆人。强随戏鼓看狂舞,忍听嘶鼙入小颦。见说九街罗绮地,传呼禁夜令方新。
白话文翻译:
几枝灯火在古老的祠堂门口,装点了山中春天的热闹。人们用乡俗的祈求来祝福蚕和麦子,参加游行的多是布衣百姓。努力跟随鼓声观看狂舞,忍耐着听那嘶鸣的战鼓声入耳。听说九街上繁华的绣缎地,传来了禁夜的命令刚刚开始。
注释:
- 镫火:指灯火,镫为一种古代灯具。
- 妆点:装饰,点缀。
- 俚语:乡间流传的俗语,常用来表达祝福的方式。
- 队游:游行活动,集体参与的娱乐活动。
- 布荆人:布衣百姓,指普通老百姓。
- 嘶鼙:鼙是古代一种打击乐器,嘶声指其发出的声音,形容激烈的战斗气氛。
- 九街罗绮地:指繁华热闹的街市,罗绮通常指美丽的丝绸,象征富庶。
- 禁夜令:禁止夜间活动的命令,反映社会治安的变化。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陈著,宋代诗人,擅长诗词,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怀,风格清新自然。
- 创作背景:诗作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当时的节庆活动有关,描绘了古祠门前的热闹场面,反映了民间对农业丰收的期盼。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古祠门前的热闹场景,展现了农民对丰收的渴望与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开头几句以“数枝镫火”引入,烘托了节日的氛围,灯火辉煌的场景仿佛将春天的欢快和生机展现得淋漓尽致。接着,诗人提到“俚语为求蚕麦福”,表达了民众对丰收的祈愿,体现出一种质朴的民间信仰。
在“强随戏鼓看狂舞”中,诗人描绘了民间娱乐活动的狂热,鼓声和舞蹈交织在一起,仿佛让人感受到了那种热烈而欢快的氛围。然而,随着“忍听嘶鼙入小颦”的出现,诗人又引入了对战争的隐喻,似乎暗示着生活的不易和社会的动荡,这种对比使得诗的情感更加深刻。
最后两句提到“九街罗绮地,传呼禁夜令方新”,不仅描绘了繁华市景的同时,也隐含了社会治理的变化,反映了当时社会治安的严峻。这种巧妙的安排使得整首诗在欢庆与忧虑之间切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数枝镫火古祠门:古祠门口几盏明亮的灯火,象征着节日的来临。
- 妆点山中一哄春:灯火点缀山中春景,似乎整个地区都在欢庆。
- 俚语为求蚕麦福:民众用乡俗的祝福语来祈求来年蚕和麦子的丰收。
- 队游多是布荆人:参与游行的人多为普通百姓,显示出人民的广泛参与。
- 强随戏鼓看狂舞:诗人努力跟随鼓声,观看热烈的舞蹈,体现出节日的热情。
- 忍听嘶鼙入小颦:心中虽然不快,却忍耐着听那激烈的战鼓声。
- 见说九街罗绮地:听说繁华的街市上有热闹的活动。
- 传呼禁夜令方新:却传来禁止夜间活动的新命令,暗示社会的不安。
-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欢庆与忧虑的对比,展现出生活的复杂性;同时,使用了意象丰富的描绘,如“镫火”、“狂舞”等,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民间节庆活动,表达了对丰收的期盼与对生活的热爱,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动荡带来的忧虑,体现了人们在欢庆中潜藏的对安定生活的渴望。
意象分析:
- 镫火:象征着希望和欢庆,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古祠:代表着传统和历史,强调了民间信仰的重要性。
- 狂舞:体现了节日的热烈与民众的参与感。
- 嘶鼙:暗示战争及社会动荡,形成对比,增强情感的复杂性。
- 九街:象征繁华和生活的多样性,同时也反映了社会治理的变化。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 诗中“镫火”指的是什么?
A. 灯火 B. 水火 C. 烟火 - 诗人对民间活动的态度是?
A. 消极 B. 讽刺 C. 积极 - “忍听嘶鼙”中的“嘶鼙”指的是什么?
A. 乐器 B. 战鼓 C. 小号 - 诗中提到的“九街”象征什么?
A. 贫困 B. 繁华 C. 荒凉
- 诗中“镫火”指的是什么?
答案:
- A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 诗词对比:
-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陈著的诗更侧重于民间生活的热闹场景,而杜甫则更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动荡与个人的愁苦。两首诗在情感基调上形成鲜明对比,前者欢快,后者沉重。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诗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