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幼子未识面,吾儿无用英。家虽以儒奋,身欲事农耕。水竹为居处,布荆令女行。超然老夫妇,脱粟配藜羹。
白话文翻译:
小儿子还未见过世面,我的孩子虽有才华却未能施展。家族虽以儒学为荣,我却更愿意从事农耕。我们居住在水边竹林间,让女儿们穿着简朴,行事朴素。老夫妻俩过着超然物外的生活,吃着简单的粗粮和野菜汤。
注释:
- 幼子:小儿子。
- 未识面:未见过世面,指年纪尚小,未经历世事。
- 无用英:虽有才华却未能施展。
- 以儒奋:以儒学为荣,指家族重视儒学教育。
- 事农耕:从事农业耕作。
- 水竹:水边竹林,指居住环境。
- 布荆:穿着简朴。
- 令女行:让女儿们行事朴素。
- 超然:超脱世俗,指生活态度。
- 脱粟:去掉壳的粗粮。
- 配藜羹:配上野菜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蕃(1143-1229),字昌父,号章泉,宋代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田园生活和山水景物。这首诗是赵蕃写给家人,特别是妻子和儿女的,表达了他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家人的深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反映了赵蕃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家人的深情。在宋代,儒学盛行,但赵蕃更倾向于田园生活,这在他的诗中有所体现。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家人的关爱和对简朴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田园生活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家人的深情。诗中,“幼子未识面,吾儿无用英”展现了作者对孩子们的关爱和期望,同时也透露出对现实的不满。“家虽以儒奋,身欲事农耕”则体现了作者对儒学和农耕生活的双重态度,他虽然出身儒学世家,却更愿意从事农耕,追求简朴的生活。“水竹为居处,布荆令女行”和“超然老夫妇,脱粟配藜羹”则进一步描绘了作者理想中的生活状态,即远离世俗,过着简朴而超然的生活。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朴实,展现了作者对家人的深情和对简朴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幼子未识面:小儿子还未见过世面,指年纪尚小,未经历世事。
- 吾儿无用英:我的孩子虽有才华却未能施展。
- 家虽以儒奋:家族虽以儒学为荣,指家族重视儒学教育。
- 身欲事农耕:我却更愿意从事农耕。
- 水竹为居处:我们居住在水边竹林间,指居住环境。
- 布荆令女行:让女儿们穿着简朴,行事朴素。
- 超然老夫妇:老夫妻俩过着超然物外的生活,指生活态度。
- 脱粟配藜羹:吃着简单的粗粮和野菜汤。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家虽以儒奋,身欲事农耕”的对比,展现了作者对儒学和农耕生活的双重态度。
- 象征:“水竹为居处”象征着简朴和清幽的生活环境。
- 排比:“布荆令女行,超然老夫妇”通过排比,强调了作者对简朴生活的追求。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表达作者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家人的深情。通过描绘田园生活的画面,作者展现了对家人的关爱和对简朴生活的追求,同时也透露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超然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幼子:象征着纯真和未来。
- 水竹:象征着简朴和清幽的生活环境。
- 布荆:象征着简朴的生活方式。
- 脱粟配藜羹:象征着简朴的饮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赵蕃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A. 追求奢华生活 B. 追求简朴生活 C. 追求儒学生活 D. 追求农耕生活
-
诗中的“水竹为居处”象征着什么? A. 奢华的生活环境 B. 简朴的生活环境 C. 繁忙的生活环境 D. 儒学的生活环境
-
诗中的“脱粟配藜羹”指的是什么? A. 奢华的饮食 B. 简朴的饮食 C. 儒学的饮食 D. 农耕的饮食
答案:
- B. 追求简朴生活
- B. 简朴的生活环境
- B. 简朴的饮食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同样表达了作者对简朴田园生活的向往。
- 王维的《山居秋暝》:描绘了山水田园的宁静和美好。
诗词对比:
- 赵蕃的《寄内及儿女二首》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两者都表达了作者对简朴田园生活的向往,但赵蕃的诗更多了一份对家人的深情。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赵蕃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他的诗风。
- 《陶渊明集》:收录了陶渊明的诗作,可以与赵蕃的诗作进行对比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