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綦毋学士月夜闻雁》
时间: 2025-01-17 10:01:3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同綦毋学士月夜闻雁
作者: 张九龄
栖宿岂无意,飞飞更远寻。
长途未及半,中夜有遗音。
月思关山笛,风号流水琴。
空声两相应,幽感一何深。
避缴归南浦,离群叫北林。
联翩俱不定,怜尔越乡心。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在月夜听到大雁的鸣叫时,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孤独感。栖息的雁并非没有归属的意愿,它们飞得越来越远。长途跋涉尚未完成,夜半时分却能听到它们的声音。月光下思念如笛声般悠扬,风中传来的流水之音仿佛是琴声。空灵的声音在夜空中应和,内心的感受格外深重。雁群在南浦归来,偏偏有几只在北林中呼叫。它们在空中飞舞,不知归路,让我更加怜惜你们对故乡的思念。
注释:
- 栖宿:停留、栖息。
- 岂无意:难道没有归宿的意图吗?表示对雁的归心的怀疑。
- 飞飞:形容飞行的状态,表达远飞之意。
- 遗音:留下的声音,指夜间听到的雁鸣。
- 月思:月光下的思念。
- 关山:指遥远的山川,象征故乡。
- 幽感:深沉的感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号惭愧,唐代著名诗人、政治家。他为人正直,官至宰相,诗风清新、典雅,常以自然景物来反映人情。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张九龄在任职期间,面临政治压力和个人心境的抉择,夜晚的孤寂与对故乡的思念交织,表达了他对自由与归属的渴望。
诗歌鉴赏:
《同綦毋学士月夜闻雁》是一首充满情感深邃的诗作,通过描写月夜大雁的鸣叫,传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孤独感。诗中运用细腻的意象,如“月思关山笛”、“风号流水琴”,将自然景物与内心情感巧妙结合,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情感寄托。
首句“栖宿岂无意”引入主题,质疑雁群的远飞是否有归宿的期盼,接着“飞飞更远寻”则是对雁群自由飞翔的描述,显示出一种对自由的渴望与对故乡的思念交织的复杂情感。中间部分通过“月思”和“风号”进一步深化思念的情感,月光下的笛声与流水的琴声,仿佛是诗人内心孤寂的投射。
最后两句“联翩俱不定,怜尔越乡心”则将思念推向高潮,表现出对故乡的深切依恋,以及对雁群归路的不安。整首诗情景交融,情感真挚,给人以深刻的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栖宿岂无意:意指大雁栖息是否真没有归家的意图,暗示对归属的渴望。
- 飞飞更远寻:形容大雁飞得越来越远,象征着离乡愈发遥远。
- 长途未及半:长途跋涉,才走了一半,表现出旅途的艰辛。
- 中夜有遗音:夜半时分依然能听到雁的鸣叫,唤起对故乡的思念。
- 月思关山笛:月光下思念如笛声般悠扬,表达思乡的情感。
- 风号流水琴:风中传来的流水声如琴声般动人,增添了诗的音乐感。
- 空声两相应:空灵的声音在空中应和,意象的交融。
- 幽感一何深:内心的感受深沉而难以言表。
- 避缴归南浦:雁群飞向南方的归路,象征归属的希望。
- 离群叫北林:有几只雁在北林中叫,表现出孤独与失落。
- 联翩俱不定:雁群在空中飞舞,不知归路,象征迷惘和不安。
- 怜尔越乡心:对雁的怜惜和对故乡的思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雁的鸣叫比作音符,表达思乡之情。
- 拟人:赋予大雁情感,表现出它们对故乡的向往。
- 对仗:如“月思”和“风号”,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思乡之情展开,借助月夜听雁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归属的渴望,反映出唐代诗人对自由与归属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雁:象征思乡、归属,飞行的孤独与追寻。
- 月:象征思念与孤独,月光下的宁静。
- 风:代表自然的变幻与情感的流动。
- 琴:象征音乐与情感的共鸣,增添诗的抒情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栖宿岂无意”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大雁没有归属感
- B. 大雁想要飞得更远
- C. 大雁对故乡的思念
-
“月思关山笛”中的“月”象征什么?
- A. 乡愁
- B. 归宿
- C. 自由
-
诗的最后一句“怜尔越乡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对大雁的怜悯
- B. 对自由的向往
- C. 对故乡的忘却
答案:
- A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可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进行对比,两首诗都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但张九龄更关注自然与个人情感的结合,王维则更侧重于兄弟情谊与离别的感伤。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诗的艺术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