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 从弟南溟自沉于水,作此悼之》
时间: 2025-01-04 07:48:0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虞美人 从弟南溟自沉于水,作此悼之
作者: 高旭
生犹多怨何堪死。
摵摵秋风起。
霜凄月冷水无波。
若比沉湘蹈海恨还多。
紫荆一树同荣辱。
忍见西枝落。
哀哀此意有谁知。
为割我儿携去作伊儿。
白话文翻译
人活着就有太多的怨恨,何况死亡呢?
冷冷清清的秋风起。
霜寒月冷,水面没有波纹。
要比沉湘江的痛苦,更加恨意难平。
紫荆树同享荣辱,
怎能忍心看到西枝凋落。
这悲哀的情意,有谁能够理解?
为了割舍我儿,我要带走他,成为我的孩子。
注释
- 生犹多怨: 活着的人总会有怨恨。
- 摵摵: 形容秋风的清冷与萧条。
- 沉湘: 指沉于湘江,象征悲痛与遗憾。
- 紫荆一树同荣辱: 意指紫荆花与我同受荣辱,表达对亲情的深切感受。
- 哀哀: 表达哀痛之情。
典故解析
- 沉湘: 湘江是古代文学中常见的意象,代表哀伤与思念。
- 紫荆树: 常象征着团结与坚韧,其荣辱与个人情感紧密相连。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旭,清代诗人,以其忧国忧民、感情细腻著称。他的作品常常反映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的交织。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高旭的弟弟南溟意外沉水后,诗人因失去至亲而感到深切的悲痛,遂作此悼词,以表达对失去亲人之痛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虞美人》通过对秋风、霜月等自然景象的描写,渲染出一种凄凉的氛围,反映了诗人心中的沉重悲痛。诗的开头便以“生犹多怨何堪死”开篇,直接抒发了对生命的无奈与对死亡的深沉感慨。紧接着,诗人通过“摵摵秋风起”来表现外界环境的冷酷无情,与内心的苦痛形成鲜明对比。
“霜凄月冷水无波”,这一句中的“霜”、“月”、“水”都是寒冷的意象,寓意着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无助。接下来的“若比沉湘蹈海恨还多”,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悲痛,表现出对亲人沉入水中的无尽悲哀与怨恨。
“紫荆一树同荣辱”一句,诗人不仅表达了对亲情的珍视,也寄托了对周遭环境变化的无奈。“忍见西枝落”则是对未来失去的无力感,表现了对生命短暂与无常的感慨。最后一句“为割我儿携去作伊儿”,是对亲情的渴望与无奈之情的直接表露,表达了诗人对失去亲人的深切怀念与无尽哀伤。
整首诗的情感真挚而深沉,语言简练而富有力量,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思索与对亲情的执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生犹多怨何堪死”:生存本就充满怨恨,死亡更令人无法承受。
- “摵摵秋风起”:秋风萧瑟,引发对失去的思念。
- “霜凄月冷水无波”:自然景象的凄清,映射内心的孤寂。
- “若比沉湘蹈海恨还多”:沉于水中引发的更深层的痛苦与怨恨。
- “紫荆一树同荣辱”:与亲人共享荣辱,展现深厚情感。
- “忍见西枝落”:对失去的痛苦感到无力。
- “哀哀此意有谁知”:对悲痛的无奈与孤独感。
- “为割我儿携去作伊儿”:对亲情的渴望与无奈,表达对逝者的怀念。
-
修辞手法:
- 比喻: “沉湘”比喻死亡的痛苦。
- 拟人: “忍见西枝落”,赋予植物以情感。
- 对仗: 诗中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抒发对亲人的怀念与悲痛,探讨了生命与死亡的意义,表达了对亲情的深切珍视和对无常命运的无奈。
意象分析
- 秋风: 代表着凋零与孤寂,暗示着生命的无常。
- 霜月: 寒冷的意象,象征着内心的悲痛与孤独。
- 水无波: 表达了内心的沉静与悲伤。
- 紫荆树: 象征着亲情的坚韧和对生命的珍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生犹多怨何堪死”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对生活的热爱
- B. 对死亡的无奈
- C. 对自然的赞美
- D. 对快乐的追求
-
“紫荆一树同荣辱”中,紫荆树象征什么?
- A. 生命的短暂
- B. 亲情的纽带
- C. 自然的美丽
- D. 个人的追求
-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对秋天的描写
- B. 对亲情的怀念与哀痛
- C. 对历史的反思
- D. 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答案: 1.B 2.B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夜泊牛津怀古》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琵琶行》
诗词对比:
- 高旭的《虞美人》与李白的《夜泊牛津怀古》: 两者均通过自然景象反映内心情感,但前者更侧重于亲情的悲痛,而后者则抒发对历史的感慨。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