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登望河楼
作者: 万方煦 〔清代〕
原文展示:
楼势凌城郭,清秋发浩歌。
西风吹太华,斜日渡黄河。
陕树临关断,秦云入晋多。
生平怀利济,凭槛向沧波。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在一座高楼上俯瞰周围景色的情景。楼的高度超出了城墙,清秋时节我放声高歌。西风吹拂着太华山,斜阳映照着黄河水。陕地的树木在关口附近生长,秦地的云彩进入了晋地。生前我怀着为民利济的理想,站在栏杆边向沧海波涛遥望。
注释:
- 凌城郭: 高于城墙。
- 浩歌: 响亮的歌声。
- 太华: 指太华山,位于陕西省。
- 斜日渡黄河: 太阳斜照下的黄河,如同渡过一般。
- 陕树: 陕西的树木。
- 关断: 关口的地方。
- 秦云: 指秦地的云彩。
- 晋: 指山西省。
- 利济: 帮助和救济民众。
- 沧波: 大海的波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万方煦,清代诗人,生平较少为人所知,作品多以抒情和描绘自然景色为主,通常表现出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清代,正值国家动乱与民生困苦的时期,作者在这样的背景下写下这首诗,表达了他对社会的关心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诗歌鉴赏:
《登望河楼》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与抒发人生态度的诗。开篇“楼势凌城郭”不仅展示了楼的高大,更暗示了诗人心境的高远。接下来的“清秋发浩歌”则体现了诗人心中的豪情与壮志。在这清秋时节,西风吹拂,带着太华山的气息,斜阳照耀着奔腾的黄河,形成了一幅壮丽的自然画卷。
随着诗歌的推进,陕地的树木和秦地的云彩交织在一起,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细腻观察与感悟。最后两句“生平怀利济,凭槛向沧波”则表达了诗人怀着为民服务的理想,站在高处眺望未来,象征着对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整首诗意境开阔,情感饱满,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社会的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楼势凌城郭: 诗人站在高楼上,俯视城郭,表现出自信与豪情。
- 清秋发浩歌: 在清爽的秋天,诗人放声高歌,象征着心中志向。
- 西风吹太华: 西风将太华山的气息带来,增强了诗歌的动感。
- 斜日渡黄河: 夕阳映照下的黄河,景色如画,赋予诗人无限遐想。
- 陕树临关断: 陕地的树木生长在关口,暗示着人与自然的和谐。
- 秦云入晋多: 秦地的云彩飘入晋地,象征着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 生平怀利济: 诗人一生怀有帮助他人的理想,展现其高尚情操。
- 凭槛向沧波: 站在栏杆边眺望波涛,体现出对未来的期许与希望。
修辞手法:
- 比喻: “斜日渡黄河”将自然景象与人情感结合,生动形象。
- 对仗: 各句之间的对称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 “西风吹太华”给予自然以生命,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社会的关怀,以及对未来的美好向往,展现了诗人高远的理想与壮志。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楼: 象征着高远的理想和视野。
- 秋: 代表成熟与收获,同时也蕴含着思考与感怀。
- 黄河: 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
- 西风: 代表着变革与希望的力量。
- 沧波: 象征着浩渺的前途与无尽的可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楼势凌城郭”表现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 A. 自卑
- B. 自信
- C. 忧愁
- D. 怀念
-
“西风吹太华”中的“太华”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山西
- B. 陕西
- C. 河北
- D. 江苏
-
诗人希望通过“生平怀利济”传达什么情感?
- A. 个人成就
- B. 对社会的责任感
- C. 对未来的迷茫
- D. 对自然的无奈
答案:
- B. 自信
- B. 陕西
- B. 对社会的责任感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 杜甫
- 《望岳》 - 杜甫
- 《夜泊牛渚怀古》 - 李白
诗词对比:
《登高》: 杜甫的《登高》同样描绘了高处的辽阔视野,但更侧重于个人的感慨与历史的沉重。相比之下,万方煦的《登望河楼》则展现了更为积极向上的情感,强调了关怀与理想。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
- 《中华诗词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