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城对雪二首》

时间: 2025-01-04 08:32:00

登城望密雪,浩浩川野昏。

谁思五原下,甲色千里屯。

冻禽立枯枝,饥兽啮陈根。

念彼无衣褐,愧此貂裘温。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襄城对雪二首
作者:梅尧臣

登城望密雪,浩浩川野昏。
谁思五原下,甲色千里屯。
冻禽立枯枝,饥兽啮陈根。
念彼无衣褐,愧此貂裘温。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登上城头望着纷飞的大雪,广阔的河川和田野在昏暗中显得无边无际。谁会想到在五原的下面,战马的铠甲映照出千里之外的屯营呢?冰冻的鸟儿栖息在枯枝上,饥饿的野兽在啃食腐朽的树根。我想到那些没有衣物和裘皮的人们,心中感到无比惭愧,因为自己却穿着温暖的貂皮裘衣。

注释

字词注释

  • 襄城:襄城,古地名,此处指登高望远之地。
  • 浩浩:形容水流或景象广阔而辽远。
  • 五原:古地名,指今内蒙古地区,象征边塞。
  • 甲色:指战甲的颜色,暗指士兵或军队。
  • 冻禽:被寒冷天气影响的鸟类。
  • 无衣褐:形容没有衣服和粗糙的皮毛,指贫困的人。

典故解析

  • 五原:历史上多次作为边疆战争的场所,诗人提到此地,实际上是在对比前线士兵的艰苦与自身的安逸。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云,号松溪,北宋时期的诗人,以其山水田园诗著称。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观,表达对人类命运和社会现实的关注,具有鲜明的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之时。诗人通过描写雪景,反映了对边疆士兵艰苦生活的思考,表达了对贫苦人民的同情和对自身安逸生活的愧疚。

诗歌鉴赏

鉴赏: 梅尧臣的《襄城对雪》通过自然景象与人类命运的对比,深刻揭示了战争与和平、富裕与贫困之间的鲜明对立。开篇以“登城望密雪”引入,描绘了大雪覆盖下的苍茫景象,给人一种宁静而又孤寂的感觉。接着,诗人将目光转向边塞的战士,“谁思五原下,甲色千里屯”一句,突显了前线士兵的艰难困苦,与自身的安逸形成鲜明对比。随后,诗人用“冻禽立枯枝,饥兽啮陈根”描绘出自然界的冷酷与生存的艰辛,进一步深化了对生命困境的思考。最后一句“念彼无衣褐,愧此貂裘温”,不仅表达了诗人对贫苦者的关怀,也反映了对自身生活的反思,深刻而动人,呼应了整首诗的主题。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登城望密雪:登上城头,远望下方的密集雪花,展现一种孤寂的情境。
  2. 浩浩川野昏:广阔的河流和田野在灰暗的光线中显得无边无际,传达一种苍凉的氛围。
  3. 谁思五原下:问谁会想到在边塞的五原之下,表现出对战争的无奈和对士兵命运的思考。
  4. 甲色千里屯:提到千里之外的军营,暗示着战事的紧张和士兵的困境。
  5. 冻禽立枯枝:冰冻的鸟儿栖息在枯枝上,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无助。
  6. 饥兽啮陈根:饥饿的野兽在啃食腐根,暗示自然界的生存艰难。
  7. 念彼无衣褐:想到那些没有衣物的贫苦者,表达对他们的同情。
  8. 愧此貂裘温:最后一句自责自己穿着温暖的貂皮裘衣,形成鲜明对比,情感真挚。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描写富裕与贫困、安逸与艰难的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情感。
  • 拟人:冻禽和饥兽的描写,使得自然界的生物情感化,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贫富差距与战争带来的苦难,表达了诗人对贫苦人群的同情和对自身安逸生活的愧疚,体现了深刻的人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寒冷与孤寂,带有一种凄凉的美感。
  • 枯枝:象征生命的脆弱与无奈。
  • 甲色:象征战争的残酷与士兵的艰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无衣褐”指的是什么?

    • A. 穿着华丽的衣服
    • B. 穿着粗糙的皮毛
    • C. 穿着温暖的貂皮
    • D. 穿着冬衣
  2. 诗中“冻禽立枯枝”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自然的美丽
    • B. 生命的脆弱
    • C. 战争的胜利
    • D. 财富的享受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津》(李白):关注自然景象与人生感悟的诗作。
  • 《春望》(杜甫):描写战乱与人民苦难的诗作。

诗词对比

  • 《春望》(杜甫)与《襄城对雪》在主题上均涉及战争带来的苦难,但杜甫的作品更直接地描绘了战乱的影响,而梅尧臣则通过自然景象与人类命运的对比,展现了更为细腻的情感。两者在风格和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反映了不同的历史背景与人文关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梅尧臣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