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晚霁与崔子登周襄故城》

时间: 2025-01-04 08:29:44

雨脚收不尽,斜阳半古城。

独携幽客步,闲阅老农耕。

宝气无人发,阴虫入夜鸣。

余非避喧者,坐爱远风清。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雨脚收不尽,斜阳半古城。
独携幽客步,闲阅老农耕。
宝气无人发,阴虫入夜鸣。
余非避喧者,坐爱远风清。

白话文翻译:

雨脚似乎还没有完全停息,斜阳照在半个古城上。
我独自带着幽静的朋友散步,悠闲地观看着老农在耕作。
没有人发出华丽的气派,夜晚只有阴虫在鸣叫。
我并非为了躲避喧嚣,而是喜欢这远处的清风。

注释:

  • 雨脚:指细雨的样子,形象地描绘了雨水的状态。
  • 斜阳:指夕阳,表示时间是傍晚,给人以温暖的感觉。
  • 幽客:指志趣相投的朋友,表示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
  • 宝气:华丽的气派,指富贵或繁华的景象。
  • 阴虫:夜晚鸣叫的虫子,营造出夜晚的宁静氛围。
  • 余非避喧者:我并不是为了避开喧嚣的人。
  • 坐爱远风清:喜欢远处的清风,表达对宁静环境的喜爱。

典故解析:

此诗未涉及特定典故,但可以从中体会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农村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宋代文人对社会喧嚣的反思与回归自然的心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圣尧,号澄江,宋代诗人,擅长五言古诗,属于婉约派。他的诗歌多描绘自然和田园景色,表现出对生活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梅尧臣与友人游览周襄故城之时,正值夏日傍晚。诗人借助自然景象抒发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对喧嚣城市生活的反思,传达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此诗以夏日晚的景象为背景,描绘了雨后古城的宁静与美丽。开头两句通过细腻的描写让人感受到雨水未尽,斜阳洒在古城上的温柔,画面生动而富有层次感。接着,诗人独自携伴漫步,悠闲地观察着辛勤耕作的农人,体现了对勤劳生活的赞美。中间两句对比了华丽与朴素,诗人所处的环境显得宁静,夜晚的虫鸣更是增添了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考。最后一句点明了诗人的心境:他并不是逃避喧嚣,而是向往那份远离尘世的清新与宁静。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社会浮华的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雨脚收不尽:细雨未完全停止,暗示着时光的流逝与自然状态的变化。
  2. 斜阳半古城:夕阳照耀着古城,营造出一种温馨而又古老的氛围。
  3. 独携幽客步:表示诗人与朋友一起散步,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4. 闲阅老农耕:悠闲地观看农人的劳作,体现出对朴素生活的珍视。
  5. 宝气无人发:没有华丽的气派,反衬出环境的宁静与自然。
  6. 阴虫入夜鸣:夜晚虫鸣声,增加了自然的生动感。
  7. 余非避喧者:表达诗人对周围环境的态度,不是逃避而是选择。
  8. 坐爱远风清:诗人享受远离喧闹的清风,表达内心的宁静与安逸。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雨脚收不尽,斜阳半古城”,形成了音韵和谐的对比。
  • 比喻:用“雨脚”形象地描绘了细雨的状态。
  • 意象:古城、老农、阴虫等意象共同构建了一个宁静的田园画面。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城市喧嚣的反思,强调宁静与朴素的生活态度,体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意象分析:

  • 古城:象征着历史与文化的沉淀,反映了诗人对传统的尊重。
  • 雨脚:象征着自然的变化与生命的延续。
  • 农耕:代表着勤劳与朴素的生活方式。
  • 阴虫:象征着夜晚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雨脚收不尽,斜阳半古城。 这两句描绘的是什么样的景象?
    A. 田园风光
    B. 城市繁华
    C. 自然的宁静

  2. 独携幽客步,闲阅老农耕。 诗人此时的心情是?
    A. 忧愁
    B. 悠闲
    C. 急躁

  3. 诗中提到“余非避喧者”,表达了诗人对喧嚣的态度是?
    A. 喜欢
    B. 躲避
    C. 反思

答案:

  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对比梅尧臣与王维的诗作,二者都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但梅尧臣更偏向于描绘农村生活的质朴与宁静,而王维则在山水之间体现出一种哲学思考与人文精神。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鉴赏辞典》
  • 《梅尧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