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三年守庐次,雨回来涧边。
临塘爱鱼乐,近竹见人贤。
今我西归日,逢君小隐年。
重将车马去,惊起野鸥眠。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梅尧臣在经过赤山岭,前往石子涧时,与施八评事的离别情景。诗人回顾自己在山间隐居三年,雨后涧边的宁静美好;他在塘边钓鱼,享受着自然的乐趣,看到竹林中有贤人隐居。如今,他即将西归,偶遇施八评事,感慨对方的隐逸生活。诗的最后,诗人准备离去,惊动了睡觉的野鸥,表现出一种不舍和惆怅。
注释
- 庐次:指住处或居所。
- 涧边:山涧旁边。
- 临塘:靠近水塘,指在塘边。
- 爱鱼乐:喜爱钓鱼的乐趣。
- 人贤:贤人,即有德行的人。
- 小隐年:指施八评事隐居的年纪或岁月。
- 重将:再一次带着、带走。
- 车马:指代行旅的交通工具。
- 惊起:惊动、惊醒。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云,号清白,宋代的著名诗人。他是“江西诗派”的开创者之一,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风格清新自然,追求诗的真情实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梅尧臣隐居生活的时期,反映了他与友人施八评事相识相交的情谊以及对隐逸生活的热爱。诗中表现了对自然的赞美与对友人的眷恋,体现了诗人淡泊名利、向往隐居生活的精神。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清新的自然景象描绘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热爱和对友人的深情眷恋。诗的开头描绘了诗人三年来在山庐的隐居生活,表现出他对自然的依恋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接下来的“临塘爱鱼乐,近竹见人贤”,则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诗人在塘边钓鱼,既是对生活的享受,也是对贤人隐居的仰慕。整体上,这首诗传递出一种对自然的赞美与对人际关系的珍视,尤其是对志同道合朋友的珍重。
诗的最后两句“重将车马去,惊起野鸥眠”,不仅表现了诗人即将离去的惆怅,也暗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微妙关系。诗人离开时惊动了野鸥,似乎也在象征着对这份宁静生活的打扰。这种情感的细腻与自然的生动描写,充分展现了梅尧臣的艺术风格和情感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三年守庐次:诗人回忆自己在山中隐居三年的生活。
- 雨回来涧边:描绘了山间雨后清新的自然场景,涧水流淌的美丽。
- 临塘爱鱼乐:诗人在塘边享受钓鱼的乐趣,暗示了他对自然的热爱。
- 近竹见人贤:在竹林旁看到有德行的人,表达了对隐士生活的敬仰。
- 今我西归日:诗人即将返回西方,感慨时光的流逝。
- 逢君小隐年:与施八评事相遇,感慨对方的隐逸生活。
- 重将车马去:再次准备离开,暗示不舍。
- 惊起野鸥眠:离去时惊动了睡眠中的野鸥,表现出一种轻微的打扰与惋惜。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自然景象来比喻隐逸的生活,如“雨回来涧边”。
- 拟人:将野鸥拟人化,表达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 对仗:如“爱鱼乐”与“见人贤”,形成和谐的音韵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人际关系,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及对友谊的珍视,同时流露出淡淡的离愁与不舍。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涧:象征自然的宁静与清新。
- 鱼:代表自然的乐趣与生活的简单。
- 竹:象征隐士的高洁与雅致。
- 野鸥:象征着自由与无拘无束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隐居的时间是多久? A. 一年
B. 三年
C. 五年 -
诗中提到的“人贤”指的是? A. 诗人自己
B. 施八评事
C. 隐士 -
诗的最后一句“惊起野鸥眠”表现了什么情感? A. 欢喜
B. 不舍
C. 失落
答案
- B. 三年
- B. 施八评事
- B. 不舍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问答》:王维,表现隐居与自然的和谐。
-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隐》:李白,表现对隐士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梅尧臣与王维:两位诗人都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梅尧臣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而王维则更倾向于哲理的深邃。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收录梅尧臣及其他宋代诗人的作品。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对古诗词的分析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