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久从林下游,颇识林下趣。
纵渠绿阴繁,不碍清风度。
闲来石上眠,落叶不知数。
一鸟忽飞来,啼破幽寂处。
白话文翻译
我在树林下游玩已久,对这里的乐趣颇有了解。
尽管树荫茂密,却丝毫不妨碍清风的流动。
闲暇时,我在石上打个盹,落叶的数量数不胜数。
忽然,一只鸟飞来,啼叫声打破了这宁静的处所。
注释
- 林下:树木茂密的地方。
- 游:游玩、漫步。
- 颇识:相当了解。
- 纵渠:虽然、即使。
- 不碍:不妨碍。
- 清风度:清风的畅通、流动。
- 闲来:闲暇时。
- 石上眠:在石头上睡觉。
- 落叶不知数:落叶的数量无法计算。
- 啼破:叫声打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释清顺是宋代的一位僧人,生活在一个充满文人雅士的时代,他的诗作多表现自然景色及个体心境,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该诗可能是在他游历林间时所作,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宋代社会提倡文人隐逸,追求自然与心灵的和谐,这与诗人的创作动机密切相关。
诗歌鉴赏
《林下》通过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在林间游玩的怡然自得,表现出他对自然的热爱与宁静生活的向往。全诗以“游”字开篇,展现了悠闲的生活态度。诗人在林下游玩,熟悉这里的一切,表现出他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与感受。树阴虽然茂密,却没有阻挡清风的流动,象征着自然的纯净与自由。接下来的描写,诗人以“闲来石上眠”展现了他的悠闲自得,似乎在诉说他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落叶的数量多到无法统计,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最后,一只鸟的飞来打破了宁静,给人一种动静结合的美感,体现了自然界中生生不息的活力。这首诗不仅描绘了自然之美,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生活的感悟与思考,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深邃的氛围。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久从林下游:说明诗人长期在树林中游玩,暗示对自然的熟悉。
- 颇识林下趣:表达诗人对林下生活乐趣的了解与享受。
- 纵渠绿阴繁:即使树荫繁茂,也不妨碍清风的畅通。
- 不碍清风度:强调自然的清新与畅快感。
- 闲来石上眠:在悠闲的时光中,诗人选择在石头上小憩。
- 落叶不知数:落叶的数量之多,象征着自然的丰盈与生命的轮回。
- 一鸟忽飞来:突如其来的鸟声,打破了宁静。
- 啼破幽寂处:鸟鸣声让寂静的氛围被打破,增添了生动感。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自然景象传达情感,如“绿阴繁”形象地表现了树林的茂密。
- 对仗:句式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拟人:鸟鸣被赋予了打破寂静的能力,增强了生动性。
主题思想:这首诗的主题围绕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表达了诗人对宁静、自然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生命流转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林下:象征自然与宁静,代表诗人的归属与心灵的栖息地。
- 绿阴:表示生机与清凉,象征着生命的繁荣。
- 石头:象征坚固与静谧,是诗人休憩思考的地方。
- 落叶: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飞鸟:象征生命的活力与自然的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久从林下游”表达了什么?
- A. 诗人对城市的厌倦
- B. 诗人对自然的向往
- C. 诗人对人群的追求
答案:B
-
诗人在“闲来石上眠”中感受到的是什么?
- A. 无聊
- B. 悠闲与放松
- C. 紧张
答案:B
-
“落叶不知数”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生命的短暂与无常
- B. 自然的美丽
- C. 季节的变化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同样描绘自然与宁静的诗作。
- 陶渊明《饮酒》:体现隐逸生活的理想。
诗词对比:
- 王维 vs. 释清顺:王维的诗多描绘山水意境,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而释清顺的诗则更多表现个人心境与自然的和谐。这两位诗人在主题上有共通之处,但表现手法和意象选择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