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

时间: 2024-12-29 18:27:14

戎马疮痍已十年,浔阳灰劫倍堪怜。

水分九派涛声阔,山抱孤城塔影悬。

野烧荒原衔落日,秋风废垒起残烟。

萧骚此际江州客,一曲《琵琶》意惘然。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戎马疮痍已十年,浔阳灰劫倍堪怜。
水分九派涛声阔,山抱孤城塔影悬。
野烧荒原衔落日,秋风废垒起残烟。
萧骚此际江州客,一曲琵琶意惘然。

白话文翻译:

经过十年的战乱与创伤,浔阳的惨状更加令人心痛。
九派江水波涛汹涌,孤城的塔影在山间摇曳。
荒原上野火烧过,夕阳映照着废墟的残烟。
在这样的时刻,身为江州客的我,听着琵琶曲,心中感到无比惆怅。

注释:

  • 戎马:指军队与战马,形容战争。
  • 疮痍:指战争带来的伤痛与创伤。
  • 浔阳:指浔阳江,位于江西省九江市。
  • 九派:指长江的九条支流,象征江水的汹涌。
  • 孤城:指江州的孤立城池。
  • 塔影:指塔的倒影。
  • :含有、连接的意思。
  • 废垒:指废弃的城垒。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戴宏烈(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生于战乱之中,曾经历多次动荡与变迁。他的诗风以悲壮、忧国忧民为主,常常表达对社会现状的关切与对历史的沉思。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清代,正值清朝中期的动荡年代,国家多次经历战乱与灾难。诗人借浔阳江的景象,抒发对故国沦丧的悲痛及对未来的迷茫。

诗歌鉴赏:

《九江》一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与历史的沉痛交织,展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个人处境的无奈。首句“戎马疮痍已十年”直接点出战争的残酷与持久,令人感受到历史的沉重。接着通过描绘“水分九派涛声阔”和“山抱孤城塔影悬”两幅画面,既展现了浔阳江的壮阔,也隐喻了孤城的悲凉与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

后面几句,野烧与落日的意象交融,描绘出一种荒凉的秋景,给人以凄清之感。“秋风废垒起残烟”更是将战后的废墟感与自然的变迁结合在一起,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无情与人心的无奈。

最后一句“萧骚此际江州客,一曲琵琶意惘然”,通过琵琶的音乐将个人情感与历史命运相连,表达了对未来的迷茫与对过往的追忆。整首诗构思精巧,情感真挚,既有对历史的深思,也有对现实的感慨,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才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戎马疮痍已十年:战争已经持续十年,带来了无数的伤痛与创伤。
  2. 浔阳灰劫倍堪怜:浔阳的惨状更显得令人心痛。
  3. 水分九派涛声阔:长江的九条支流发出雄浑的涛声,象征着生命的奔腾。
  4. 山抱孤城塔影悬:孤立的城池被群山环抱,塔影在山间摇曳,给人一种孤独的感觉。
  5. 野烧荒原衔落日:荒原上火灾的余烬与落日交相辉映,形成一种凄凉的景象。
  6. 秋风废垒起残烟:秋风吹过废弃的城垒,烟雾缭绕,显得更加荒凉。
  7. 萧骚此际江州客:此时身为江州客的我,心中充满了惆怅。
  8. 一曲琵琶意惘然:听着琵琶的曲子,心中愈加迷茫。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战争比作“疮痍”,形象地表现其带来的痛苦。
  • 对仗:首句与第二句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运用“水”、“山”、“火”等自然意象,增强了诗的画面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浔阳江景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的反思与对未来的无奈,展现了诗人对国破家亡的深切忧虑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戎马:象征战争、动荡。
  2. 孤城:象征孤立与无助。
  3. 琵琶:象征音乐与情感的寄托,也暗示着个人内心的孤独与惆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戎马”指的是哪种状态?

    • A. 和平
    • B. 战争
    • C. 旅行
    • D. 学习
  2. “水分九派”中的“九派”指的是?

    • A. 九个支流
    • B. 九个城市
    • C. 九个国家
    • D. 九个朋友
  3. 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主要是:

    • A. 欢乐
    • B. 忧伤
    • C. 愤怒
    • D. 骄傲

答案:

  1. B. 战争
  2. A. 九个支流
  3. B. 忧伤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九江》与李白的《将进酒》同样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但《九江》更侧重于历史的沉痛,而《将进酒》则表现了豪情与乐观。两者在情感基调与艺术表现上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选集》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