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点疏梅雨后枝,
翦灯心事峭寒时。
市桥携手步迟迟。
蜜炬来时人更好,
玉笙吹彻夜何其,
东风落靥不成归。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细雨刚刚滋润了梅树的枝条,
在寒冷的时节,心中有些忧虑,点亮了灯火。
在市桥上,与心爱的人携手漫步,步伐缓慢。
当蜜蜡点燃的烛光闪烁,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愈加美好,
悠扬的玉笙声响彻整个夜晚,何其动人,
东风送来温暖,但却无法使人归去。
注释:
字词注释:
- 疏梅:稀疏的梅花,形容春雨后梅树的景象。
- 翦灯:点亮灯火,意指思念之情。
- 蜜炬:用蜜蜡制成的蜡烛,象征温暖的情感。
- 玉笙:用玉石制成的笙乐器,代表着音乐的美好。
- 落靥:指脸颊,东风能带来温暖,但人却无法归去。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梅花和笙乐器,都是中国古典文化中常见的意象,梅花象征着高洁和坚韧,而笙则常用于表达幽雅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姜夔(约1155-1221)是南宋著名的词人和书法家,他的词风清新脱俗,常以清丽的语言描绘自然和人情。姜夔的作品多表现出对人生和爱情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浣溪沙》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和人们情感的追寻。姜夔在诗中通过描绘春天的情景,抒发了对美好情感的向往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浣溪沙》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雨后的梅树和温暖的夜晚,突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开头两句通过自然景象引入情感,细雨滋润梅树,暗示着春天的生机与希望。而“翦灯心事峭寒时”则刻画出在寒冷中思绪万千的心境,显示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温暖情感的渴望。
接下来的“市桥携手步迟迟”描绘了与爱人漫步的情景,步伐缓慢,仿佛在享受那一刻的美好。这里的细节刻画让人感受到那种甜蜜的氛围,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最后两句通过“蜜炬”和“玉笙”,展现了夜晚的温馨与悠扬的音乐。这种音乐的美好与情感的交融,使得整首诗在感性与理性之间取得了平衡。诗人虽然感受到东风的温暖,却也意识到人生的无常与归属的难以实现,反映了他对生命及情感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春点疏梅雨后枝:春雨滋润了梅树,梅花稀疏,暗示生机与希望。
- 翦灯心事峭寒时:寒冷的时节,点亮灯火,心中思绪万千。
- 市桥携手步迟迟:与爱人携手在桥上缓步,享受当下的温馨。
- 蜜炬来时人更好:点燃的蜜蜡烛光使人情感愈加美好。
- 玉笙吹彻夜何其:悠扬的笙乐声响彻整夜,令人陶醉。
- 东风落靥不成归:东风虽暖,但人却无法归去,暗示对归属的渴望与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梅花与人的情感相联系,表达内心的复杂情感。
- 拟人:自然景象与人的心情相呼应,增强情感的表达。
- 对仗:如“蜜炬”与“玉笙”的搭配,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春雨、梅花、烛光、笙声等意象,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反映了他内心的孤独和对温暖的渴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梅:象征高洁与坚韧。
- 灯:代表思念与温暖。
- 蜜蜡:象征甜蜜的情感。
- 笙:象征音乐的优雅与美好。
- 东风:传达温暖但又无法带来归属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蜜炬”指的是什么?
A. 蜡烛
B. 花朵
C. 水果
D. 酒 -
“市桥携手步迟迟”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忧伤
B. 幸福
C. 孤独
D. 忍耐 -
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对故乡的思念
B. 对生命的无常感叹
C. 对战争的反思
D. 对自然的赞美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姜夔的《浣溪沙》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均描绘了爱情的美好,但姜夔更多地强调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而李清照则更为直接地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与忧伤。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宋词三百首》
- 《姜夔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