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更漏子·夜初长
作者:冯延巳 〔唐代〕
夜初长,人近别,梦断一窗残月。
鹦鹉睡,蟪蛄鸣,西风寒未成。
红蜡烛,半棋局,床上画屏山绿。
搴绣幌,倚瑶琴,前欢泪满襟。
白话文翻译
夜初开始变长,人们即将分别,梦中已断,一窗的残月显得格外清冷。
鹦鹉在沉睡,蟪蛄在鸣叫,西风袭来,寒意尚未完全成形。
红色的蜡烛燃烧,只剩下半幅棋局,床上的画屏映出青山的绿色。
我轻轻掀起绣幌,倚靠在瑶琴上,往日的欢愉令我泪流满襟。
注释
- 更漏:古代计时的器具,此处引申为时间的流逝。
- 梦断:梦境中断,象征着美好时光的结束。
- 蟪蛄:一种蝉类,常在夜间鸣叫。
- 蜡烛: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 棋局:象征着人际关系的复杂与变化。
- 瑶琴:古代一种美丽的乐器,象征着高雅与清幽的情感。
典故解析
- 残月:月亮的缺失,常用来比喻遗憾与孤独。
- 前欢泪满襟:表达了对过往欢乐时光的怀念与惋惜,体现了古人对情感的深刻理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冯延巳,字宗道,号阮亭,唐代词人,擅长写作词,尤其以婉约派著称。他的词风清丽、细腻,常常表现个人情感和生活境遇。
创作背景
此词创作于冯延巳的晚年,正值唐代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的时期,诗人身处离别之际,内心无比惆怅,诗中流露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现实孤独的感慨。
诗歌鉴赏
《更漏子·夜初长》是一首充满细腻情感的词作,冯延巳通过对夜色和离别的描绘,展现了内心的孤独和对曾经快乐时光的深切怀念。词的开头“夜初长,人近别”,就将读者引入一种即将分别的氛围。夜晚的漫长,暗示着时间的无情和人际之间的疏离感。
随后的“梦断一窗残月”更是通过意象的运用,展现了梦境的破灭与现实的残酷。月亮的残缺象征着美好时光的逝去,给人以深深的惆怅。鹦鹉的沉睡与蟪蛄的鸣叫,形成了静谧夜晚的对比,暗示了内心的无奈与孤独。
红蜡烛与棋局的描绘,传达了人与人之间复杂的关系以及时间的流逝。蜡烛的微弱光芒似乎并不能驱散内心的阴霾,半幅棋局更是象征着未完成的情感与未解的心结。最后一联“搴绣幌,倚瑶琴,前欢泪满襟”,通过对过去的回忆,流露出对美好时光的深切怀念,泪水满襟则是对离别的无奈与悲伤的直白表现。
整首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透过细腻的描写,将孤独与怀念交织在一起,展现了作者对生活深刻的感悟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夜初长,人近别:
夜晚刚刚开始变长,而人们即将分别,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离别的愁绪。 -
梦断一窗残月:
梦境已断,窗外透出的残月更显得孤寂,表现出离别的无奈与惆怅。 -
鹦鹉睡,蟪蛄鸣:
细腻的描绘夜晚的安静与喧嚣,形成鲜明的对比,突显孤独的氛围。 -
西风寒未成:
西风吹来,带着寒意,但尚未完全形成,象征着内心的复杂情感。 -
红蜡烛,半棋局:
通过蜡烛与棋局,表现出时间的流逝与人际关系的复杂,暗示未解的情感纠葛。 -
床上画屏山绿:
床上的画屏描绘着青山,象征着美好的回忆与自然的宁静。 -
搴绣幌,倚瑶琴:
轻轻掀起绣幌,依靠在瑶琴上,表现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
前欢泪满襟:
对往日欢乐的追忆引发泪水,表达出深深的惆怅与感伤。
修辞手法
- 比喻:使用“梦断”、“残月”来比喻美好时光的失去。
- 拟人:将夜晚的景象与情感结合,赋予自然界以人的情感。
- 对仗:上下句的对称结构增强了词的韵律感和情感表现。
主题思想
整首词围绕离别与怀念展开,表现出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深情回忆和对现实孤独的感慨,情感细腻而真挚。
意象分析
- 夜:象征时间的流逝与孤独的氛围。
- 残月:象征美好事物的消逝与遗憾。
- 蜡烛:象征生命的短暂与时间的无情。
- 棋局:象征人际关系的复杂与未解的情感。
- 瑶琴:象征高雅的情感与追忆的对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梦断”指的是: A. 梦境的结束
B. 梦境的开始
C. 梦境的延续
D. 梦境的变化 -
“红蜡烛”象征着: A. 明亮的未来
B. 时间的流逝
C. 人际关系
D. 自然景观 -
诗中提到的“前欢泪满襟”表现了: A. 对未来的期待
B. 对过去的怀念
C. 对现实的逃避
D. 对离别的无所谓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 纳兰性德《木兰花令》
诗词对比
- 冯延巳 vs 李清照
两位词人都擅长表达离愁别绪,但冯延巳的词更偏向于细腻的描绘与情感的内敛,而李清照则更强调情感的激烈与直接。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词源》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