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白闍梨》

时间: 2025-01-17 09:19:23

瓶锡倦西东,归来一榻空。

宗乘能自判,文学更兼通。

讲彻夜堂月,定回枯树风。

无从参净社,回首倦飞蓬。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赠白闍梨
瓶锡倦西东,归来一榻空。
宗乘能自判,文学更兼通。
讲彻夜堂月,定回枯树风。
无从参净社,回首倦飞蓬。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白闍梨的赠言和思考。诗中提到,空荡荡的房间里,瓶子和锡器显得冷清无趣,归来后只感到孤寂。虽然对宗教有自己的理解,文学造诣也很高,然而在深夜的讲述中,月光照耀着,微风拂过枯树,心中却生出无奈。无从参与净社的活动,回首往事,感到如同飞蓬般疲惫而无所依。

注释:

  • 瓶锡:指瓶子和锡器,这里象征着生活中的物品,暗示一种孤独的生活状态。
  • 宗乘:指宗教的教义和教理,表明作者对宗教的理解和思考。
  • 净社:指宗教团体或社群,表现出作者对参与宗教活动的渴望与无奈。
  • 飞蓬:指随风飘荡的蓬草,象征漂泊无定的生活状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师道(生卒年不详),字希白,号无闷,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多涉及哲理、闲适的生活状态,常表现出对世俗的超然态度。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诗人对宗教和文学的思考之际,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深刻体悟,以及对自我价值和存在意义的探讨。

诗歌鉴赏:

《赠白闍梨》是一首充满哲思的诗作,诗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生活的深切感悟与对自我内心世界的反思。开头的“瓶锡倦西东”,通过简单的物品描绘,传达出一种空虚和无奈的生活状态,仿佛在说即使身边有物,也难以填补内心的孤寂。“归来一榻空”则进一步强调了孤独感,暗示着归来的不仅是身体,还有一种对生活的失落感。

接下来的“宗乘能自判,文学更兼通”,诗人自觉在宗教和文学上有着独到的理解,这种自信又透出一丝无奈,仿佛在说即使拥有智慧和才华,也无法逃避内心的迷茫与孤独。夜晚的讲述中,月光与枯树的意象,增强了诗歌的氛围,传达出一种静谧却又略显凄凉的情感。

最后一句“无从参净社,回首倦飞蓬”更是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对宗教社群的渴望与无奈,以及对人生漂泊状态的深刻领悟。整体上,这首诗以其精炼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思,以及对自我存在的探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瓶锡倦西东:描绘了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表现出疲惫和无趣的状态。
  2. 归来一榻空:回到空荡荡的家,进一步强调孤独感。
  3. 宗乘能自判:表达了对宗教教义的理解和自我判断的能力。
  4. 文学更兼通:显示了诗人在文学上也有造诣,暗示其多才多艺。
  5. 讲彻夜堂月:深夜的讲述,表明孤独的思考和对生活的感悟。
  6. 定回枯树风:自然意象,传达出一种无奈和孤独的情绪。
  7. 无从参净社:表达出对宗教社群的向往与无法参与的无奈。
  8. 回首倦飞蓬:象征漂泊无依,回首往事感到疲惫。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飞蓬”比喻生活的漂泊无定。
  • 对仗:如“讲彻夜堂月,定回枯树风”对仗工整,增强诗歌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瓶锡”、“月光”、“枯树”等意象,营造出孤独与思考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孤独、内心的迷茫,以及对自我价值的思考,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深刻体悟和对宗教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瓶锡:象征生活中的物质,暗示空虚。
  • :象征孤独与思考的时刻。
  • 枯树:象征生命的枯竭与无奈。
  • 飞蓬:代表漂泊的状态,暗示生活的不安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净社”指的是什么? A. 物质生活
    B. 宗教团体
    C. 诗歌社群
    D. 学术讨论

  2. 填空题:诗中“瓶锡倦西东”表现了诗人对__的感受。

  3. 判断题:诗人对宗教的态度是积极参与。 (对/错)

答案:

  1. B
  2. 孤独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赤壁赋》
  • 陶渊明的《饮酒》

诗词对比:

比较陈师道的《赠白闍梨》和苏轼的《赤壁赋》,两者都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感悟与思考,但前者更加突出孤独感,而后者则更多地表现出对自然与人生的哲理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经与汉乐府研究》

此分析为《赠白闍梨》提供了全面的解读与学习参考,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