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泥书下紫宸,公议协朝绅。
真主正图治,谏官今得人。
从容陪国论,憔悴恤天民。
大对如晁董,公尝素所陈。
白话文翻译:
在紫宸殿下泥书待呈,公议的事宜也与朝中士人相协商。
真心的君主正在谋划治国,谏议的官员如今也得到了贤人。
从容地参与国家的讨论,忧虑中却显得憔悴,心系百姓的疾苦。
答辩的言辞如同晁、董二位,您曾经常常提及。
注释:
- 泥书:指用泥土写成的书信,古时用泥板写信,形容书信未送达的状态。
- 紫宸:指皇宫,紫宸殿是帝王处理政务的地方。
- 公议:指朝廷的议论和讨论。
- 真主:指天子,皇帝。
- 谏官:负责劝谏的官员。
- 憔悴:形容因忧虑而显得消瘦。
- 晁董:指历史上的晁错与董仲舒,两位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赵抃,字公直,宋代诗人,擅长诗文,尤其在政治上有较高的造诣。他的诗风兼具豪放与细腻,表达了对政治的关心与对民生的忧虑。
创作背景:该诗写于宋朝时期,正值政治动荡与民生困苦之际。赵抃以此诗表达对国家前途的关心以及对新任谏官的期待,希望其能为民请命、辅佐明主。
诗歌鉴赏:
《送范宪百禄赴阙》通过对范宪的送别,展现了诗人对新任谏官的期待与祝福,寄托了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愿景。首联以“泥书下紫宸”引入,暗示政务繁重,书信未达,反映了当时政治环境的复杂。接着,诗人提到“真主正图治”,显示出对皇帝治国理政的支持,同时也强调谏官的重要性,认为只有贤能之士才能辅佐明君,进行有效治理。
在“从容陪国论”中,诗人描绘了谏官参与国政的冷静态度,但随之而来的“憔悴恤天民”则流露出他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关怀。最后,提及“晁董”二人,表明诗人对历史贤能的追慕,期望新任者能继承他们的志向与风范。整首诗简洁而深邃,言辞中透出深厚的历史感和政治使命感,展示了诗人对国家和民众的责任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泥书下紫宸:表现政治的繁忙与紧迫,书信未送达,暗示政务的繁杂。
- 公议协朝绅:指出朝中士人共同讨论国事,体现集体决策的重要性。
- 真主正图治:强调皇帝有治国的决心,暗示政治稳定的必要。
- 谏官今得人:希望新任谏官能够成为有能之士,辅助君主。
- 从容陪国论:描绘谏官参与政论的从容态度,显示其能力。
- 憔悴恤天民:流露出对百姓生活的关心,表明诗人的人文情怀。
- 大对如晁董:提到历史上的贤人,期望新任者能继承他们的志向。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真主正图治,谏官今得人”,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如“泥书”暗喻繁忙的政务,增加了诗句的深刻性。
主题思想:全诗围绕对国家未来的期望,表现了诗人对新任谏官的寄托,希望其能为国家和百姓作出贡献,反映出时代背景下对贤能之士的渴望与呼唤。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泥书:象征着繁重的政务,暗示官场的复杂与无奈。
- 真主:象征着国家的领导者,体现了对明君的期待。
- 天民:指百姓,代表了诗人对民生的关心与忧虑。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紫宸”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皇宫
- B. 大学
- C. 市集
-
诗中“谏官今得人”意指什么?
- A. 新谏官能力不足
- B. 新谏官是贤人
- C. 新谏官不受欢迎
答案: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送友人》:同样表达送别之情,寄托对未来的希望。
- 杜甫《春望》:关注国家和民生,展现忧国忧民的情怀。
诗词对比:
- 赵抃与杜甫在对国家和民生的关心上有相似之处,但赵抃更强调对新任谏官的期待,而杜甫则更多地表现对时局的忧虑与无奈。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收录多位宋代诗人的作品,了解当时的诗歌风格。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提供古诗的解析与背景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