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李丞相挽诗三首 作者: 刘子翚 〔宋代〕
宾榻勤初设,诗筒辱屡传。
一嗟云雾隔,坐阅岁时迁。
埋玉俄成恨,乘风想已仙。
终当挽行绋,长恸繐帷前。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李丞相的悼念。诗中描述了初次设宴时的忙碌与热闹,随后诗篇在传递中受到了屈辱与冷落。诗人感叹如同被云雾隔绝,时光流逝,看似平淡却充满感慨。埋藏的美玉如今成了遗恨,乘风而去的梦想仿佛已成仙。最终,诗人决定在追悼时穿上祭服,悲痛地在帷幕前长久哀悼。
注释:
- 宾榻:指客人就座的地方,表示诗人对李丞相的尊重。
- 诗筒:指装诗的筒子,象征诗歌的传递与传播。
- 云雾隔:象征障碍、隔绝,表达了一种凄凉的感受。
- 埋玉:比喻隐埋的美好,暗指李丞相的才能与价值未被发掘。
- 行绋:指祭服,表示对逝者的哀悼。
- 繐帷:指帷幕,通常用于丧事,代表悲痛的场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子翚是宋代的一位诗人,以其清新、婉约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多关注人情世故和人生哲理,善于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挽诗是为了悼念李丞相而作,李丞相在当时社会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李丞相的深切怀念和对其才德的惋惜。
诗歌鉴赏:
这首诗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情感,展现了诗人对李丞相的深切怀念。开头的“宾榻勤初设”描绘了初见的热闹与敬意,随后“诗筒辱屡传”则暗示着诗歌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突显了时间的无情与人事的变迁。接着,诗人以“埋玉俄成恨”表达了对李丞相才能被埋没的惋惜,借用“乘风想已仙”来描绘对李丞相美好灵魂的向往,寓意着他已脱离凡尘,成为了仙人。最后一句“长恸繐帷前”则将整个悼念推向高潮,表达了诗人对李丞相的无尽思念与哀痛。全诗情感真挚,意象深远,展现了诗人对逝者的尊重和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宾榻勤初设:表现出对李丞相的热烈欢迎,暗示初见的高兴。
- 诗筒辱屡传:表达即使有诗歌传递,但在世俗中却屡遭冷落。
- 一嗟云雾隔:感叹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如同云雾般模糊不清。
- 坐阅岁时迁:描述时光流逝,坐在这里感受岁月的变迁。
- 埋玉俄成恨:比喻李丞相的才华被埋没,令人心生遗憾。
- 乘风想已仙:寄托了对李丞相灵魂升华的美好愿景。
- 终当挽行绋:决定穿上祭服,表示对逝者的哀悼。
- 长恸繐帷前:在帷幕前悲痛地哀悼,极具情感张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埋玉”比喻埋藏的才能。
- 拟人:如“岁时迁”赋予了时间以生命。
- 对仗:整首诗结构工整,增强了音乐感和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李丞相的深切怀念,反映了人生的无常与世事的变迁,同时也传达了对才德未能被重视的惋惜,具有强烈的情感共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宾榻:象征朋友之间的情谊与尊重。
- 诗筒:象征文化的传承与交流。
- 云雾:象征隔绝与无奈。
- 玉:象征珍贵的才华与美德。
- 风:象征梦想与理想的追求。
- 绋:象征对逝者的悼念与尊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宾榻勤初设”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友人的热情欢迎
- B. 对逝者的遗憾
- C. 对生活的无奈
- D. 对诗歌的追求
-
“埋玉俄成恨”中的“玉”指代什么?
- A. 财富
- B. 才华
- C. 美德
- D. 幸福
-
诗人决定在最后穿上什么?
- A. 祭服
- B. 喜服
- C. 战甲
- D. 便服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李丞相挽诗与杜甫《春望》有共同之处,都是表达对时局变迁的感慨与对人的怀念,而风格上前者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后者则更多反映社会动荡的背景。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李丞相传记》